說起臺灣政治,『太陽花學運』是繞不開的節點。當人們還震驚於激進青年攻佔立法與行政機構的『熱血之舉』時,耳邊就已經充斥民進黨『天然獨』『抗中拒統』的鼓噪,好像臺灣島的『輿情民意』真的隨之一變,『臺獨』從此成為『政治正確』。
如今距離『學運』發生已有3年,臺當局領導人辦公室再度發來『賀詞』,稱其為『臺灣民主進一步深化的裡程碑』,認為借由『公民社會的全面崛起與投入』,『自由民主與公平正義的價值』由此『落實在公共治理上,帶動臺灣人福祉的全面提昇』。
事實果真如此嗎?『太陽花學運』3周年之際,臺灣的政治團體『時代力量』和民間團體再度聚集在立法機構外,聲稱要為昔日訴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討個說法。然而現實是:兩岸『服貿』延宕至今,兩岸『貨貿』渺不可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早被民進黨親手冰凍。這真是極大的諷刺,難怪島內輿論認為,『太陽花學運』乃臺灣衰敗的起點。
要知道,所謂的『時代力量』主力,正是當年力主退回『兩岸服貿協議』、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所謂『學運』領袖。民進黨上臺後,百餘名涉嫌違法的『學運』參與者被免於起訴,頗具暴力色彩的『太陽花學運』還進入高中的『公民與社會』教材。
踩著『太陽花學運』的墊腳石,民進黨實現了再度執政,也將一手栽培的盟友送入政壇。民進黨食髓知味,又再度從教育入手,以『太陽花學運』抗爭為典范,讓源源不斷的『天然獨』後生有樣學樣。打著所謂民主政治的旗號,鼓吹違法行為合理正當,並鼓勵年輕人效仿,這究竟是『民主的進一步深化』,還是開了倒車呢?反觀島內『新主流民意』,民進黨引以為傲的『天然獨』,也不過是『臺獨』教育母乳催化的產物。
當一代人長成,從象牙塔步入社會課堂,面對上臺前慣以『抗爭』得利甚至不惜越線、掌權後卻放言『沒有必要就不要常常上街』的主政者,面對為一己私利顛倒黑白、朝令夕改『發夾彎』的新當局,又將接受怎樣的『民主教育』?
對臺灣年輕一代而言,威權時代既非記憶,或許也知之甚少。近來『保防法』『反滲透法』和『促轉條例』的持續發酵,卻喚醒長輩們的警覺。當民進黨親手關上兩岸官方交往之門,『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更是成為一樁笑話,臺灣經濟社會發展囿於兩岸困局每況愈下,自身成長依然前途無光,臺灣青年所期許的未來何在?
『太陽花學運』,究竟是『民主的裡程碑』,還是『民粹的高峰』,明眼人一望便知。有人說島內青年徒為馬前卒,民進黨纔是最大受益者,然而在此起彼伏的『反中』浪潮中,失掉了發展機會的臺灣社會,可說是一地雞毛,沒有人是贏家。(文/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