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中PM
2.5來源既包括直接排放的煙粉塵、揚塵和土壤塵,又包括由各前體物生成的二次顆粒物。
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表明,有效降低環境空氣中PM
2.5濃度需要同時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氨等污染物的排放。歐盟成員國聯合中歐和東歐國簽署的哥德堡協議及美國頒布的一系列法規或計劃,均對顆粒物及其前體物的排放進行了嚴格控制。
要滿足我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要求,亟待建立多污染源、多污染物綜合協調控制體系。
建立區域空氣質量綜合管理和區域污染聯防聯控協調機制是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保障。
歐美日的大氣污染防治均經歷了『企業污染-局域污染-城市污染-區域污染』這一治理歷程。歐美的空氣質量管理經驗表明,區域空氣質量的改善,必須依賴於強大的區域大氣污染協調控制能力。歐盟一體化的污染控制框架以及美國的系列相關法規或計劃,都是區域空氣質量管理的成功模式。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我國大氣污染的區域復合型特征日益突出,以屬地管理為主的環境管理體制不利於解決區域空氣污染問題。北京奧運、廣州亞運和上海世博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取得了成功,為我國建立區域聯防聯孔機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能源結構調整和經濟結構調整是降低污染物排放最直接有效和最根本的途徑,煤炭『退出』城市是實現城市清潔空氣的必要條件。
發達國家空氣污染治理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能源清潔化的歷史。為減少燃煤引起的煤煙型污染,
歐洲
歐洲國家采取以氣代煤的措施,一次顆粒物排放顯著下降。
美國
美國通過調整能源結構,減少煤炭使用,增加天然氣消費,PM
10和PM
2.5排放量大幅度下降。
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能源消費構成仍以煤炭為主,再加上空間分布不平衡、消費結構不合理和清潔高效利用水平較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區域與城市的大氣污染。因此,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空氣污染,改變能源消費結構、能源清潔化是關鍵。
交通運輸污染控制在促進空氣質量達標中起到關鍵作用,通過加嚴排放標准促進機動車技術換代和燃料清潔化。
機動車排放是目前增長最快的大氣污染源。
歐盟
歐盟通過制定機動車排放標准,燃料質量指令,發展可持續交通體系、利用經濟手段等措施顯著減少機動車排放量。
美國
美國制定了全面的機動車污染控制計劃,包括定期更新以健康為基礎的空氣質量標准,嚴格的技術要求,油品質量控制,且實施燃料管理標准先於車輛管理標准措施,從而實現減排幅度的最大化。
日本
日本於2002年將顆粒物濃度限值加入到機動車尾氣排放標准中。
加拿大
加拿大於2001年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治理運輸業造成的污染。
中國
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隨著經濟發展快速增加,為有效控制移動源污染,需要從移動源管理、車用能源和城市規劃等角度,制定針對『油-車-路』的綜合對策,建立可持續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優化交通管理,減少污染物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