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寒料峭時節,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香雪海景區迎來大批游客,其盛況還上了央視新聞。
走進景區所在香雪村,映入眼簾的是粉牆黛瓦的民宅、平整乾淨的道路、漫山飄香的花木。『過去我在電子廠上班,收入不高。現在村子美了,人氣旺了,家門口賺錢的機會多了。』香雪村倪巷人俞文強說,依靠光福『中國花木之鄉』的名氣,自己這幾年研究『造型樹』,做起精品化苗木生意,每年增收10萬多元。
旅游旺季搶抓『賞花生意』,淡季做『種植文章』,香雪村的『綠色產業』一年四季有看頭。目前村裡從事苗木產業的農民有1000多人,在光福鎮苗木行業協會的指導下,村民們推動傳統花卉苗木產業的結構調整,擴大品牌效應,不僅將本村看得見的山頭都種上苗木,還『組團』到周邊城市承包開發3萬多畝園地,將花木種植、銷售、運輸、養護為一體的『美麗經濟』布局到長三角其他城市,年產值達3.5億元。
香雪村的發展,正是吳中區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做強村級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2015年起,吳中每年投入約7億元用於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吳中區委農辦主任朱繼偉介紹,去年,吳中深入推進7個美麗城鎮、190個美麗鄉村建設,一大批鎮村朝著『外顯生態風光、內含文化底蘊、兼具產業張力』的形態邁進。

吳中區擁有傲人的生態『家底』:蘇州80%的山體林地、60%的太湖水域和40%太湖岸線。在生態富民理念指導下,這些資源變成老百姓發家致富的『綠色資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了全力守好可持續發展「生命線」,建區以來,吳中生態投入累計超過150億元。』蘇州市副市長、吳中區委書記金潔說,在持續多年的美麗鄉村建設中,吳中區不斷加大生態補償力度,擴大生態旅游、現代農業等『綠色供給』,走出一條生態富民的發展新路。
『過去幾年,我們把拿到的生態補償金集中用於新農村建設和村莊整治,逐漸恢復了自然淳朴、清新靈動的江南水鄉村莊風貌。』臨湖鎮靈湖村黨委書記沈衛東介紹,去年省園藝博覽會在臨湖鎮舉行,靈湖趁勢搭車搞起文化旅游,路子一下變寬了。去年,村裡依靠林地資源,打造創意咖啡館和主題度假村,蘇州市民休閑旅游有了新去處。『僅這兩個項目,每年為村裡帶來130萬元收入,成為村民股份合作社分紅的重要組成。』沈衛東感慨道,當年栽下的生態林,如今成了村裡的『搖錢樹』。

一條生態富民路,不僅把生態和林業、農業發展融為一體,還拉長景區、農業觀光、農家樂等旅游產業鏈。3月第一個周末,在旺山錢家塢經營農家樂的蘇紅芳和家人忙了個『底朝天』——踏青季大量游客湧來,良好的口碑給她帶來不少回頭客,天氣晴好的休息日這裡一座難求。作為吳中區最早一批擁抱生態紅利的村莊,旺山村近年來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綠色田園等環境資源,打響了吃、住、行、玩『一條龍』消費品牌。『全村已有50戶村民做起農家樂,平均每戶年收入五六十萬元。』旺山村黨委書記周奎元介紹,依靠『綠色供給』帶來的發展優勢,旺山村去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3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4.1萬元。
在吳中,生態紅利催生的全域旅游迎來越來越多的認同和復制。去年,太湖新天地、木瀆香溪岸、穹窿山茅蓬塢、橫涇東林渡等一批旅游特色業態實現提檔昇級,全區年接待游客突破2300萬人次,並成功獲評省鄉村旅游創新發展示范區。站在旅游業深度轉型的風口,吳中的『綠色資本』快速增值。
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說,吳中區以綠色GDP為導向,提昇區域發展的能級,也讓城鄉居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在吳中區長唐曉東看來,這一評價既是肯定也是鞭策,要以更小的資源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做好生態富民大文章。目前,吳中著力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打造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為主導型、引領型特色戰略產業,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過半,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已達90%,吳中綠色發展和生態富民將開闢更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