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16日報道 德媒稱,北京希望到2025年前使中國成為一個工業國,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投入3000億歐元。德國也可以從中獲益。
據德國廣播電臺網站3月14日報道,在距離上海一個小時車程的昆山比勒公司的工廠車間內,馬庫斯·希普站在一臺高科技設備前。該設備將小金屬薄片制造成高科技行業所使用的部件——在幾秒鍾之內。
『這裡是切割工具,之前先要擠壓,在那裡就可以看到。在那裡擠壓出孔洞。下一步是彎曲。然後出來成品。這裡制成的是安裝在電動馬達內的部件。』
馬庫斯·希普和兩米高的高科技設備都來自德國的阿爾高地區。自從中國推動『中國制造2025』經濟計劃以來,那裡的德國中小企業就對中國業務躍躍欲試。
報道稱,中國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投入大約3000億歐元,有針對性地推動特定工業和經濟領域的發展。譬如說機器人、飛機制造和可再生能源行業。通過這種方式將中國發展成一個服務與高科技社會。而外國經濟——也包括德國經濟將明確從中獲益,北京的官方聲明表示。
『就目前來說機會大過風險。但是如果您五年後問我,我就不知道還會不會給出同樣的答案了,』德國工業聯合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慕韓娜說,『好吧,我們有一個計劃,我們有明確的配額,但我們最後並不清楚這一切將如何實現,而這令我們感到懮慮。』
報道稱,在這種聲音背後是對中國為國有企業提供巨額補貼的擔心。但是在短時期內,『中國制造2025』計劃有利於德國經濟景氣,這在最近是可以明確感受到的。機械制造商比勒公司的馬庫斯·希普說:『以前中國企業既沒有資金也沒有對高科技設備的需求。現在發生了變化,因此我們在這裡有很好的機會:在中國獲得不菲的利潤並銷售不少設備。』——『我們已經到了產能的極限!』(編譯/趙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