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
在雲南宣威市羊場鎮的昆明理工大學扶貧養殖示范基地,每天都有不少附近的村民來參觀,看看『不用抗生素的雞長啥樣』。不少人參觀完,都嘖嘖贊嘆:『不喂飼料卻長得這麼油光水亮的雞,還是第一次見。』
面對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是否會增加成本的疑問,敬偉甫快速地在草稿本上算了一筆賬:普通的飼料為每公斤3~4元,他們使用的純糧(玉米等)飼料,每公斤只需要2.5元,加上每公斤3毛錢左右的菌種和中草藥,『實際上比飼料便宜』。
在鄧先餘的指導下,他們還設計出一種快速發酵雞糞的裝置,利用乳酸菌、芽孢杆菌與產朊假絲酵母等益生菌,將新鮮雞糞在24~48小時之間高溫發酵完畢,快速殺滅寄生蟲、大腸杆菌等病原體,同時去除氨氮、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增加雞糞中的蛋白營養和風味,用來飼喂蠅蛆和蛋雞,節約了約25%的飼料,增加約20%的經濟效益。
『所以我們的雞雖然都是放養,但地面上的雞糞卻很少。』敬偉甫說。
第一次拿著雞蛋到小區周圍和學校門口販賣的時候,敬偉甫和他的創業團隊遭到不少非議:『你們這些大學生怎麼來賣雞蛋了,對得起讀過的書嗎?』他們不得不一遍遍地解釋:『我們的雞蛋是農業創新的成果。』
對此,鄧先餘常常告訴學生:『民以食為天,農業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
作為昆工綠色循環農業課題組組長,鄧先餘對農業的未來有更深的思考:『農民正在成為一個技術職業,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將面臨著更新淘汰。』
所以他的學生『一半的學習時間都是在田地裡、在生產一線』。『我的學生畢業後基本都具備獨立籌建綠色農場的能力。』他說。
作為創業團隊的『核心』,他在朋友圈裡發的微信幾乎都和綠色農業分不開,他還把微信名改為『綠色循環農業』,並用詩一樣的語言描寫他在農村的扶貧生活:『清晨7點,晨光熹微,提兩桶用益生菌發酵的雞食,踏著淺淺露水濕潤的松針,清潔料槽,打開雞捨,一一添滿。』
用科技扶貧,用小小的雞蛋幫助農民脫貧,是他帶領指導學生創業的一個心願。迄今為止,『益口福』已經為貧困戶提供了300多羽脫溫的土雞,並以高出市場價10%以上的價格采購了當地貧困戶的20多噸玉米作為飼料。他估算,如果更多的養殖戶采用了團隊的技術,『一個萬羽蛋雞場,每年可增加收入36萬元左右。』
綠色循環農業不僅幫助了農戶,也培養了一批以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為主的農業創新創業人纔。鄧先餘指導的昆工兩個學生團隊先後獲得在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獎,實現了大學生創新和創業的結合。
『農業市場潛力巨大,但乾農業並不是那麼好做的一件事,遇到的困難甚至比其他行業更多。』鄧先餘說,比如『益口福』的董事長『小敬』,從剛起步時『扭扭捏捏和企業談合作』,到如今『談判桌上鎮定自若』,『我們團隊中的每個人,包括我在內都得到了成長』。(記者張文凌實習生蘇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