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瞭望】從『讀不懂』的熱詞,看醫改如何精准發力
醫改不是一張社保卡、一個部門、一個文件能夠解決的,需要周詳的頂層設計,協調整個醫療體系——在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等諸多制度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分級診療試點』『三醫聯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全國兩會上,醫改『小目標』成了熱詞,從代表委員到衛計委、人社部官員,不斷『問診開方』。而不少網民面對這些專業詞匯,留下了『捂臉』表情——『看不懂』。
在治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上,兩會上開出了哪些藥方?百姓將收獲哪些醫改惠利?我們不妨從這些讀不懂的熱詞來看一看醫改如何精准發力、全力攻堅。
免去東奔西跑報銷醫藥費,『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是關鍵。『在全國推進醫保信息聯網,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這一惠民舉措,對於長期異地定居、異地工作或者疑難重癥異地住院的人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這有望緩解患者為報銷個人墊付費用而奔波的周折。不過,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表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得分三步走。看來,難題得一步步破解。
緩解到大醫院『看病難』,家庭醫生和分級診療是關鍵。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啟動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分級診療試點和家庭簽約服務擴大到85%以上地市。由於我國醫療資源不均衡,要改變『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現狀,就要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分級診療。目前,上海、山東等地在推行醫療聯合體,大醫院牽手附近的小醫院,這可以讓優質醫療資源合理下沈,均衡配置。而組建以家庭醫生為核心、專科醫師提供技術支持的簽約服務團隊,則可以為百姓提供長期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服務,免去跑醫院的諸多不便。
讓百姓看得起病,理順藥價、取消『以藥補醫』是關鍵。全國兩會上,國務院醫改辦主任王賀勝表示,今年要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公立醫療機構將徹底告別『以藥補醫』時代。這一消息讓很多人興奮。當然,取消『以藥補醫』,是難啃的『硬骨頭』。可以預見,一旦啃下這塊『硬骨頭』,那些便宜好用的『小藥』、國產藥將出現在患者處方單上,『看個感冒動不動上千元』的現象將有望避免。
調動醫生積極性,給予合理報酬、認可其專業技術價值是關鍵。醫改要順利推進,必須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方向,依然是建立以公益性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機制,讓醫務人員薪酬在現有水平上適度增長。
一個又一個改革的關鍵點,顯示出醫改的專業性、艱難性。
回頭看,全民醫保制度基本建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持續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我國8年醫改已取得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然而,一些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制約著醫改推進的步伐。
醫改再攻堅的關鍵詞之一是夯實『三醫聯動』基礎。醫療、醫保、醫藥改革聯動,將醫保基金監督管理、醫療服務價格談判、藥品耗材聯合采購與結算、醫療服務行為監管、醫保信息系統建設等職責合為一體,由一個機構統一行使,將有利於實現基本醫保基金的統籌管理,有利於發揮醫保對采購藥品的集中支付功能,通過量價掛鉤降低藥品價格,有利於加強對醫院和醫生的監督制約、規范其服務行為,特別是有利於促進形成醫保和醫改政策協同,避免『九龍治水』。
透過以上種種,我們大體能夠讀懂醫改之難。
醫改不是一張社保卡、一個部門、一個文件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周詳的頂層設計,協調整個醫療體系——在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等諸多制度建設上取得新突破。同時,還要統籌推進相關領域改革,包括提高醫務人員薪酬待遇,完善醫師多點執業政策,暢通基層人員職業上昇通道,形成以品德、能力為導向的人纔評價體系等。此外,還要在市場准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評價機制等方面對社會醫療機構給予同等待遇,鼓勵社會力量投向滿足群眾多元需求的醫療服務領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建立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時期。各地各部門應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打破利益藩籬,追求改革實績,讓百姓享受到醫改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