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民法總則草案
邁好編纂民法典的第一步(焦點速遞)

3月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與會代表聽取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記者李舸攝
這些天,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正在審議、討論民法總則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在集中代表委員的意見、建議並進行修改後,草案將在3月15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會上進行表決。
制定民法總則的意義何在?草案有何亮點?中國人為何需要一部民法典?代表委員們進行了熱烈討論。
維護人民權益的客觀需要
要了解這份草案,需要先弄清民法、民法總則、民法典三者的關系。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規范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是民法典的總綱。綱舉目張,民法典各分編在總則基礎上對各項民事制度作具體規定。
談及中國為什麼需要制定民法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孫憲忠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十分感慨:『縱觀世界近現代史,一部好的民法典往往會在規范市場行為、激發社會創造力方面提供強大動力。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關鍵期,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交往規則發生深刻變化,利益格局出現重大調整,改革成果需要民法典來確認、保護。這不僅對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維護人民權益的客觀需要。』
2013年當選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後,孫憲忠提了近20個議案建議,不僅包括民法典、民法總則等宏觀方案設計,還對民法總則裡民事權利等具體條款提出建議。『我衷心希望草案能順利通過,邁好編纂民法典的「第一步」。』他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副主席、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王俊峰表示,草案被提交全國人大審議,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去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牽頭、5家參與起草單位分別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從專業角度看,如此廣泛征求意見,本身就證明了中國的制度優勢。
體現時代性和前瞻性
『草案規定了對個人信息、數據和虛擬財產提供民法上的保護等,體現了時代特征。另外,對一些難以界定權利屬性或范圍的新形態,草案為將來權利確立留下了空間,體現了前瞻性。』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段祺華認為,草案對物權法、民法通則等進行了科學整理,實現了法律界一直以來的願望。
吸收群眾智慧是草案的又一重要特點。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虹儲居委會黨總支書記朱國萍所在的虹橋街道,是全國4個基層立法聯系點之一。全國人大法工委多次前來調研,收集群眾關於民法總則的意見。她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和社區居民意見提了幾條建議,大部分被采納了。
她給本報記者舉了個例子。社區裡有一個跟著父親生活的孩子,一次,這名父親犯事被行政拘留7天。這家人的親戚朋友都不願照顧孩子。她只得在這7天裡全程陪護孩子,吃住都在居委會。她說,『當我看到草案二次審議稿中規定,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由居委會直接擔任監護人,我當時就提出來,居委會實在有心無力。』翻開草案,她驚喜地發現,這種情況已被修改為由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我本來以為,立法離基層百姓很遙遠,但這次參與民法總則草案制定,讓我感受到了法律也很接地氣、有溫度。』朱國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