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 題:紮根在中國大地上——從基層人大代表履職看『中國式民主』活力
在『中國式民主』的相冊中,有這樣一個平凡而又特殊的群體:
他們在你我身邊,不見經傳、朴實無華;他們在最高政治殿堂,不忘初心、真誠建言。
他們的故事,拼接成億萬人民的真實生活;他們的履職,道出尋常百姓的期盼訴求。
他們,是日益活躍在全國兩會的基層人大代表,仿佛春風拂過的勁草,紮根『中國式民主』的大地,迸發出生生不息的力量。
見證『中國式民主』的真諦——他們豐富變化的構成,是人民民主在中國大地根深葉茂的寫照
剛辦完退休手續一個月,50歲的虞純就又一次收拾好行囊,從杭州來到北京。
虞純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也是全國勞動模范。她已經開了21年的公交車,安全行駛的裡程可繞地球近20圈。
『一個人代表幾十萬人,我的工作很重要!』這就是虞純對人大代表的最直觀理解。
與西方不少議會由權貴精英組成不同,中國的人大代表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根據選舉法,中國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全國人大代表。包括虞純在內的近3000名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的多數,就是按城鄉約每67萬人分配1個名額的比例選舉出來的。
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是我們身邊最平常的人。經年累月,他們在廣袤的農田辛勤勞作,在喧鬧的社區服務後勤,在火熱的廠房加班加點。春暖花開,他們風塵僕僕、匯聚而來,走進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代表人民行使莊嚴的權力。
從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那一刻起,他們就成為人類政治史上最獨特的一道風景。
那年那一刻的中南海懷仁堂裡,工業戰線的勞模王崇倫、農業戰線的勞模李順達、年齡最大的老人齊白石、年齡最小的女工郝建秀……實際到會的1210名全國人大代表齊聚一堂,經投票表決,全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得以正式確立。
歲月見證,民主的種子一旦播撒,就在中國的大地根深葉茂。
時代變遷,隨著社會結構而豐富變化著的代表構成,不斷迸發出民主的活力。
1988年,來自律師界的全國人大代表首次產生。那一年,中國律師隊伍大約有3萬人,來自安徽的王工等4名律師一同當選。他在大會會場喊出『我要發言』,連續4次即席發言,成為風雲人物。
2003年,55名個體、私營企業主成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當年全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戶數達2353萬戶,私營企業300萬戶,民營經濟成為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1月21日,胡小燕在廣東省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成為中國第一批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出生在四川武勝縣的她,至今仍在廣東打工。那一屆共有3名農民工當選,他們笑言:『我們代表著1.5億人。』
2013年,8名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大學生村官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在他們背後,是一個新興的群體:約30萬年輕人紮根基層、服務農村。
幾年前,沈陽鼓風機集團齒輪壓縮機有限公司的高級工人技師徐強參加人大代表選舉落選,很多人安慰他說,人家沒抽你一根煙、沒喝你一口酒憑啥選你?後來,他被補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他理直氣壯地對當初安慰他的人說:『人間正道是滄桑,我能當選就是廣大選民對我的信任。』
當他把這個經歷自豪地講給習近平總書記聽,總書記的話再次讓這個朴實的工人心潮澎湃:有基層一線的同志當人大代表,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治優勢!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來自一線的工人和農民代表延續了上一屆的『昇勢』,達到401名,佔代表總數的13.42%,其中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更是從上屆的3名增加至31名。專業技術人員約佔總數的20%,而黨政領導乾部約佔總數的35%,比上屆降低了近7個百分點。在近3000名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佔代表總數的13.69%,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從律師、農民工到大學生村官、創業者,全國人大代表中不斷湧現著來自基層的新面孔。他們在中國政治議事最高殿堂從無到有、由少而多的過程,正是中國民主與時俱進的縮影。
改變的,是他們的稱謂。不變的,是他們身後,人民的信任。
『我是經過層層選拔纔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全國近3000名人大代表人人身後都有人民的寄希和重托,我們既有榮耀,更有責任。』已有35年執業經歷的律師李大進對人大代表這個身份格外珍視:『每個代表的好建議被采納叫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平時,代表要做該做的事情,說該說的話,想該想的問題。這樣纔不會辜負這個稱謂。』
坐在人民大會堂萬人禮堂,88歲的申紀蘭代表依舊腰板挺直。
半個多世紀,彈指一揮間。從她第一次騎毛驢到長治縣,坐敞篷車輾轉到太原,再轉火車到北京參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經走過了60多個年頭。
『無論高低貴賤,一人一票,人民當家作主。』這就是申紀蘭親身見證並深深感受到的民主真諦。
彰顯『中國式民主』的優勢——他們的履職故事,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實踐
『我帶來一條建議,就帶回一條路,村民們都盼著我再為他們說說話。』全國人大代表冼潤霞是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紅花地村的大學生村官。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冼潤霞所在的廣東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既『親切』,又『激動』,第一次當面見到總書記的冼潤霞記得,『當時自己的聲音有些顫抖』,向總書記說出了村民們的心聲:『孩子們上學太危險,希望國家能幫我們修條路。』
她和村民們沒想到,一條3.2公裡長、6米寬的『上學路』半年多就修到了家門口。
『今年來北京前,村民們找上我,請我把感謝帶上來。大家說,希望國家出臺政策,吸引更多年輕人到農村,讓他們願意來、留得住。』她說。
通過基層人大代表的代言,百姓生活的小事就變成了國家關注的大事;通過他們的耕耘,民主的『好處』悄悄植入人民的心田。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侯欣一說,西方一些國家的民主是職業政治家的民主,而我國的基層人大代表都來自第一線,平時生活工作在群眾中間,能及時聽取群眾呼聲,並通過建議、議案,使群眾反映的問題得到解決,這就是『中國式民主』的獨特魅力。
『在學校首先看校捨、看食堂。校捨看管理,食堂看生活。』幾年下來,潘成英代表總結了一套基層學校的『調研心得』。
發現新情況後,她會擴大走訪范圍,最後形成意見建議。『有時候為了完成一個建議,要跑好幾個縣,過去一年就跑了一百多所學校。』
潘成英出生在大涼山腹地,懂得山裡娃渴求知識、走出大山的渴望。經過多年努力,她在山區較早創辦彝漢雙語、英漢雙語幼兒園,一直在為改善民族地區的學前教育和交通運輸狀況奔走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