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上岸進『村』蓋小樓
水上生活難以為繼,岸上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但真要上岸,漁民們卻又顧慮重重。
『南到浙江湖州,北至山東威海,西到宿遷駱馬湖,東至黃海,以船為家的漁民分散於沿海、沿江和內河裡,要把他們一一找到,非常困難。』洋中村副主任陸為軍說,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啟動後,縣裡派30多人外出找漁民。他曾坐小艇上漁船找人,最遠一趟跑了近2000公裡。為勸說漁民胡付纔上岸,他五下浙江。
『漁民普遍想上岸,可一旦上岸,沒房,沒地,心裡不踏實。』黃沙港鎮村建中心主任張祥認為,要把漁民『拉』上岸,先得給他們落腳地。
在黃沙港鎮『洋河漁村』,錢國華自建二層小樓。『140平方米,花去12萬元,政府補貼3萬元,自己再借一部分。漁民沒宅基地,建房土地是政府撥的,每平方米40元的配套設施費也免了。』他說,熱水器、電視機、洗衣機,這些過去用不到的電器,一上岸都買了。
『新房50多平方米,鋪了地板磚,頂也吊好了,太陽能、抽水馬桶,連衝淋噴頭都給我們裝上了。』老漁民袁東成一直在內河捕魚,收入不多。今年春節,他搬進政府為自己蓋的新居。全縣已有13戶漁民由政府托底安置住上新房。
『上岸後,漁民可以進縣城購房,或者以成本價買政府安置房,或者在漁村自建、代建房屋。到外鄉鎮買房,也行!』射陽縣住建局村鎮建設科科長何漢陽介紹,縣裡用活政策,在中央和省財政補助每戶3萬元的基礎上,全縣投入2100萬元,幫助漁民買房安居。對漁民普遍關心的買集體土地房屋暫時無法過戶問題,射陽出臺文件,通過增補材料對其房產進行認定。
生活不愁纔能安心生活
走進葛單娟的新家,牆上掛著幾幅十字繡,針針腳腳『繡』滿她對新生活的熱愛。打開舊照片,眼前的葛單娟比在漁船上時白淨多了。涂著口紅、化了淡妝的她,打算找一份與美容有關的工作。
黃沙港鎮村建中心工作人員陳鴻記得,自己拿著表格找錢國華簽名,他難為情地說:『我不會寫名字。』最後,還是他上小學的兒子代他簽名。『我沒上過一天學,兒子不能再吃沒文化的苦。』錢國華說,上岸最大的好處是孩子念書有保障。
岸上好謀生。吳桂海負責洋中村河道整治,每天收入80元。57歲的范廣忠夫婦做手工編織,一年掙5萬多元;兒子范曉華進廠當工人,收入穩定。對於轉產漁民,政府提供免費技能培訓。
『漁民上岸是重大的民生實事工程,安家只是第一步。射陽上岸漁民在子女上學、醫保、低保、養老、生活困難救助等方面,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射陽縣住建局局長徐勇坦言,只有當漁民過上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他們纔能融入岸上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