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調查
3月6日下午4點多,30多歲的葛單娟像往常一樣,掐好放學的點,從鹽城市射陽縣黃沙港鎮東方小區的新家出來,前往鎮中心小學。『以前孩子寄宿學校或親戚家,大半年纔能見一面,現在我們上岸了,他不再是留守兒童。』她說。
2013年,國家啟動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後,葛單娟一家告別漁船上岸買房,生活由此變了模樣。
擁有近110公裡海岸線的射陽,截至去年底,已有224戶漁民告別大海、長江上岸定居。3日,記者走進集聚著130戶上岸漁民的黃沙港鎮,探訪他們的新生活。

黃沙港中心漁港碼頭上停靠著的漁輪。卞小燕攝
『滿載而歸』空掛船頭旗上
『抬眼望天,低頭見水,唯獨看不到岸。』10年前,葛單娟離開自家漁船,嫁到夫家船上。一家三代七口人,小漁船承載著全部生活。『生活倉5平方米,結婚時在床邊隔層木板,就算分倉了。』她回憶說,那時候,除捕魚、做家務、聽收音機,更多時間坐在船頭發呆。國家號召漁民上岸政策傳來後,他們家第一批上岸。
葛單娟戶口所在地黃沙港鎮洋中村有2000多名村民,其中逾半捕魚為生。站在黃沙港中心漁港碼頭,70歲的楊金海臉龐黝黑,替人補漁網,動作熟練:『漂在長江上,孩子上學難,上岸看病難,最苦的是半夜漲潮,再冷也要起來捕魚。現在年紀大了,捕不動魚,就想上岸。』楊金海揉搓著雙腿,膝關節疼痛難忍——關節炎是漁民的職業病。
水上生活注定會遇風浪,而搏擊風浪,便是拿命作賭注。采訪中,不僅葛單娟、楊金海,洋中村常年在崇明島捕魚的吳桂海、錢國銀、錢國華都有過多次落水的經歷。錢國華回想起幾年前,二兒子被大浪卷入江中夭折的那一幕,難掩錐心之痛。
水中討生活越來越難。黃沙港是國家級中心漁港,午後的碼頭籠罩在淡淡的魚腥味中。港灣裡停泊著幾艘『蘇射漁』,還有來自遼寧、浙江等地的漁船。漁輪上方懸著幾面旗,寫著『滿載而歸』——那是難以實現的願景。然而,不斷枯竭的漁業資源讓漁民收入銳減。
『這兩年,捕到的魚蝦不及過去一半。像鰻魚苗,以前論斤賣,一個潮水捕幾千條,一年賺四五萬元。現在數著條賣,小艇開過來收,8塊錢一條。現在拉空網都不足為怪。有時白忙一年,還虧本!』吳桂海話音未落,在崇明島附近江面作業的本村漁民發回消息:三條船捕了4天鰻魚苗,共賣500元。
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召開的記者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要把生態和資源保護放在漁業發展的突出位置。農業部將全力推動長江流域全面禁捕,推動捕撈漁民減船轉業,使長江漁民基本退捕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