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特稿:中國宏觀經濟治理給全球注入正能量
新華社記者 杜靜
愛德曼國際公關公司日前發布的年度全球信任度調查報告顯示,在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只有不到一半的民眾對政府抱有信心。而在中國,超過四分之三的民眾對政府抱有信心,比例居全球之首。
中國政府何以贏得民眾信任,其宏觀經濟治理的思路與實踐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
以辯證思維促發展
作為去產能的『大頭』,河北省今年計劃壓減煉鋼產能1562萬噸、煉鐵產能1624萬噸。但隨著鋼鐵價格回昇,個別企業的決心有所動搖。
『鋼價較快上漲並不能說明化解過剩已經到位,去產能的決心不能動搖,力度也不能減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說。同時他也表示,在推進去產能過程中要遵循市場規律,科學把握去產能的規模和節奏,保證市場供求穩定。
正是認識到政府與市場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國決策層在去產能過程中,強調要以辯證思維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用活用好『兩只手』。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近日刊文介紹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經驗時寫道,市場機制在當地的供給側改革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同時地方政府在改革中起到了服務市場及彌補市場失靈的作用。
辯證思維是中國決策層強調的重要思維方法。辯證思維能力,就是善於抓住關鍵、分析問題、找准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
從作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歷史性判斷,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再到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中國決策層以辯證思維推動經濟發展的具體實踐。
國際觀察人士認為,從『四個全面』、『五位一體』、『五大發展理念』到『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中國施政思路與實踐無不蘊含著深刻的思辨。堅持辯證思維,妥善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等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纔能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
以底線思維定邊界
今年春節假期結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中國人民銀行上調了逆回購利率和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而在春節放假前,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就已上調。利率的接連上調,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路透社就此評論說,中國央行上述舉動彰顯的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心毫不動搖』,『央行在數量上確保流動性穩定的同時,又在價格上體現出去杠杆和抑泡沫的意圖』。
中國決策層多次強調,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更是高頻率提到『風險』和『泡沫』,顯示出2017年防控金融風險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金融風險底線要嚴防死守,民生底線更是要兜牢兜實。
2月26日,江西省井岡山市率先宣布脫貧摘帽,全市4000多塊貧困戶信息牌成為歷史。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2013年至2016年4年間,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
『中國在脫貧方面創造了世界紀錄,』俄新社評論說,『中國的扶貧實踐證明,成績需要實實在在地乾出來——改善教育、提供信息、送去更多高產的種子和牲畜。』
從扶貧到就業、醫療、教育……一項項既有針對性、又有含金量的民生舉措,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民生底線』不斷抬昇。
堅持底線思維,不回避困難,不掩蓋問題,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中國經濟巨輪方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