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環繞的貴陽市觀山湖區。艾星攝
在2016年末,權威色彩機構Pantone公布,草木綠(Greenery)被選為2017年度代表色。
近年來,從聞名天下的『山地公園省』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綠』這個地球上最為重要的基色,早已成為多彩貴州『調色盤』中的底色。

黔東南州丹寨縣生態茶園。韋朝陽 攝
掘『綠』,經濟轉換之道
顧尚俊是貴州省龍裡縣茶香村第一個種植刺梨的村民,並因此成為全村『首富』,更帶動大伙從不敢種、不願種、被動種轉向試著種、主動種、規模種轉變,昔日『荒山』披上『綠衣』,1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的省級二類貧困村,如今人均純收入已達1.2萬元。
2016年8月,貴州成為中國首批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也是西部首個。
在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貴州提出立足生態資源條件和產業發展實際,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快發展有技術含量、就業容量、環境質量的綠色產業,加快構建具有貴州特色的綠色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新路。
綠色貴州,讓『魚和熊掌』也有兼得之道。通過綠色貴州行動計劃,貴州的資源培育保護和產業扶貧產值達到1000億元。全省2016年營造經濟林面積150萬畝以上,相當於種樹種出一個香港,林下經濟產值也達到155.85億元。

遵義市楓香鎮花茂村全景
扮『綠』,家園建設之法
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在湄潭縣永興鎮茅壩村,牆面畫著『梅蘭竹菊』的黔北民居是貴州『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貴州不僅實質性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更在縣城周邊、旅游村寨、傳統村落以及連片中心村寨基本實現了生態濕地治理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有效控制污染,達到『衛生淨化』和『環境美化』。
至2016年底,貴州農村已建成18140個生態污水處理系統。今年,綠色城鎮、綠色村寨建設將更加深入,全省縣級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將達到90%以上。
為生態『留白』、給自然『種綠』,貴州因勢利導,依托優勢,建設綠色家園,在山水綠影間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住了鄉愁。

綠色大山中建起的致富路 。李華元 攝
守『綠』,制度體系之底
發展與保護,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組合辯證法。
就在全國兩會開幕前一天,環保部與貴州省政府簽署協議,將以貴州為范例,探索在體制機制的保障下,綠水青山如何為一方經濟提供可靠保障。
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層面,貴州早早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成立公、檢、法、司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專門機構,為生態文明建設織起了嚴密『制度鐵籠』。
此外,貴州在2016年出臺全國首個地方黨委、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以『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原則,實行『誰決策、誰負責』『誰監管、誰負責』。並劃定了范圍面積(扣除重疊部分)達三個半北京市面積的生態保護紅線,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1.92%。
這些年,貴州緊守生態底線。有理念、有思路,有制度、有舉措、有效果。

貴廣高鐵穿過苗嶺,築起貴州通向珠三角的大通道。
植『綠』,區域經濟之屏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地處長江、珠江上游的貴州是『兩江』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築牢綠色屏障,守住綠水青山,是一方經濟健康發展的保證。
2016年,貴州省累計完成營造林面積528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2%,『兩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建成。
而貴州從2009年即開始探索的『河長制』更將在今年全面建立,由省長擔任『總河長』,各級『河長』延伸至鄉鎮。貴陽市在探索中創新實現『政府河長』與『民間河長』的並軌,『雙河長制』的水環境保護機制為430萬貴陽人民的『母親河』上了雙保險。
既為自身綠色發展與後發趕超找准了路子,也為長江、珠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生態支橕,綠色貴州屏障為區域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黔中明珠安順市的湖光山色
育『綠』,人文精神之魂
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貴州絕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選擇『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新路,正是與貴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天然契合。
作為全省優質資源最集中、要素組合最好、吸引吸附能力最強的區域,貴陽市推進建設『千園之城』,在2014年全市365個公園存量的基礎上,新建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城市公園、山體公園、社區公園660個,到2018年全市公園總數將達1000個以上。黃果樹瀑布的故鄉安順則立足山地優勢,將市區300多座山全部建成山體公園,讓綠色為老百姓帶來更多紅利。貴州的做法不僅改變了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健康的理念深植百姓心間。
貫通綠色發展之魂,將生態理念融入所有發展,貴州久久為功。以綠為底,貴州更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