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治國理政新實踐·貴州篇】脫貧攻堅看貴州|貴州:吹響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衝鋒號』
2017-03-05 23:06:33 來源:當代先鋒網  作者:王穎 陳大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15年11月,貴州省提出推進大扶貧戰略行動。一年多的時間,貴州迎難而上,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要衝刺的勁頭打了一場漂亮的『脫貧戰』,吹響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上的『衝鋒號』。

   『造血』扶貧補齊『最短的短板』

  治貧必先扶智,教育是挖掉窮根的關鍵,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貧。其中,職業教育是脫貧致富的直通車,『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

  17歲的王定兵來自貴州最偏遠的地方——威寧自治縣石門砍鄉,父母都在山東的食品公司打工,一年有4萬元的收入。去年,王定兵在石門鄉讀完初中,選擇到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電氣系就讀。

  回憶起剛畢業時,王定兵說:『畢業之後,還沒有考慮好要做什麼,聽鄉政府的人說,這裡讀書不要錢,我就來了。』與他一起來的,還有6個人,都是當地的貧困戶。在入校前,學校聯系企業與他們簽訂了就業協議,只要學成畢業,就不愁沒有工作了。像王定兵這樣『威寧班』的學生還有很多,不僅有『威寧班』還有『赫章班』,他們都是學校精准扶貧的對象。

  『迎接黨的十九大』系列活動之『脫貧攻堅看貴州』采訪團在清鎮職教城實地采訪。

  2013年,貴州壓縮行政經費5%用於實施教育『9+3』計劃,在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三年免費中職教育,用3年時間,以縣為單位實現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近年來,省教育廳、省扶貧組織10所優質省屬職業院校每年舉辦『威寧班』『赫章班』,免除所有收費,專業以生為本、量身定制,保證學生畢業後就業和昇學渠道暢通,力爭6000名學生帶動6000個貧困家庭脫貧。在貴州『十二五』脫貧的600餘萬人中,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實現就業脫貧的人口約為40萬人。

   打造格局既要全力扶還要全面扶

  『我以前在浙江、北京等地打臨工,收入並不穩定,離家也遠。在聽到家鄉搞了一個「三變」之後,我就決定留在家發展,再不出去漂泊了。』今年已經53歲的路運輝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對於有了牽掛的他而言,留在家人身邊,有著穩定的收入和盼頭,就是最幸福的事。

  路運輝是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落別鄉牛角村的村民。2014年,貴州六盤水市推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牛角村成為了『三變』改革的一個縮影和典型。

  在牛角村多種扶貧模式中,路運輝屬於『三變』+精准扶貧模式,即已自身勞動力為本,投入產業園建設,獲取財富。

  『我不僅在浪哨園內做環衛,還負責周邊園林的防護工作。』路運輝說,自從生活穩定、有了盼頭後,他便打算拓寬自己的財富之路,賣化肥、養牛,這些都成為了他的首選目標。

  『要感謝黨和國家,連我們這麼遠的地方都照顧到了。』說起日益紅火的生活和將來的打算,路運輝喜笑顏開。

  擺脫貧困,內生動力是關鍵。為了發揮脫貧攻堅的最大力量,貴州將扶貧力量延伸至全省每一個角落,引導群眾樹立『寧願苦乾、不願苦熬』的觀念,激發群眾參與、支持、推動扶貧開發的熱情和乾勁,尊重基層乾部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引導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因地制宜探索市場化扶貧新機制,把各種社會資源和力量集中到扶貧工作上來,放大扶貧資源效應。

安順塘約——山坳裡的變革

  近年,貴州不斷刷新新的成績,六枝『三變』改革、『晴隆模式』、安順『塘約道路』等,都為全國脫貧攻堅留下『貴州實踐』。

   精准發力『啃下最硬的骨頭』

  截至2015年底,貴州還有493萬貧困人口,多為難啃的『硬骨頭』,尤其是少數整體極貧鄉(鎮),遠離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十分落後、產業發展條件非常差、勞動力整體素質普遍低,是全省脫貧攻堅戰中最關鍵的『決戰點』,決定著全省脫貧攻堅戰的成敗。

  為了啃下這些『硬骨頭』,省委書記、省長等20名省級官員掛帥成立20支指揮組,集中攻堅威寧自治縣石門鄉、晴隆縣三寶鄉等20個極貧鄉鎮,開展『一對一』幫扶。

貞豐『鄉村旅游+』
  威寧自治縣石門鄉是20個極貧鄉鎮之一。眼下的石門鄉,處處湧動著脫貧的熱情:新民村仰天窩種薯擴繁基地按照貧困戶7成、公司2成、村集體1成比例分成;女姑村蔬菜產業園區創建『村委會+自管委+十戶一體』抱團發展模式,引進海昇集團等大企業,讓一戶一棚一年基本實現脫貧有了保證。
  隨著定點包乾脫貧攻堅這場決戰的推進,更多的『石門故事』正在黔貴大地上演,貴州脫貧攻堅的史書也正不斷書寫,成為典范。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習近平治國理政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