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田蒼的農家客棧被康縣評為『十村百戶千床』工程示范戶
『相信政府,我富起來了』
『過去在外打工,只希望每天都能吃飽,做夢都不會想到會有今天的生活』,花橋村村民楊田蒼站在自家二層樓高的農家客棧前說。
57歲的楊田蒼,是花橋村第一個開辦農家客棧的村民,也是康縣『十村百戶千床』工程示范戶,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這人相信政府,思想開通,膽子也大。政府說怎麼乾,我就怎麼乾。』
花橋村位於隴南康縣長壩鎮,是茶馬古道和三百裡生態文化旅游風情線上的重要節點。近年來,花橋村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走出了『政府引導+公司運營+農戶聯動』的『花橋模式』。打造『十家百戶千床』,是康縣從2015年起發展的重點扶貧攻堅項目,在全縣的12個鄉鎮、36個村中抽選123家具有建設條件的農戶創建1230張床位,為游客創建安全衛生的『鄉村之家』。

楊田蒼家的家興緣客棧
說乾就乾,2015年,政府把磚瓦和沙子拉到了家門口,楊田蒼二話沒說就開始蓋房。很快,兩層小樓蓋起來了,按照『十家百戶千床』工程政策,楊田蒼家的客棧有五間房,每間房分到了1萬元補貼資金。
『以前一家7口人有三四個人在外打工,一年加起來最多掙四萬塊錢。開了客棧後,光去年開業半年時間營業額就達到了6萬塊錢,』說到家裡的收入,楊田蒼臉上掩飾不住的喜悅,『4月份到11月份是旅游旺季,客棧每天都滿滿的,我們家的飯也好吃,周邊好幾家農家樂的飯都是我們供應的,這也是一個收入的來源。』

隨著農家客棧規模的不斷擴大,楊田蒼打算今年再擴大客棧規模,把還在外打工的老婆和二兒子叫回來,一家人一起經營。再招聘幾個服務員,充實自己腰包的同時也帶動同村貧困戶就業。
『溫總理都來給我們加油鼓勁!』
和楊田蒼一樣做夢都不敢想能過上今天這樣紅紅火火日子的還有一個人——30歲的卯張輝。說起卯張輝,也算花橋村的一個名人,走在村子裡跟人打聽卯張輝,每個人都會說,『溫總理在他家吃過飯。』2013年農歷臘月二十八,溫家寶總理來到花橋村看望慰問當地老百姓,了解建房費用和政府補貼落實情況,並在卯張輝家吃了頓晚飯。

卯張輝家牆上掛著溫家寶總理和全家人的合影
卯張輝的母親李玉英說:『溫總理很親切地問了我家的狀況,並鼓勵我們要有致富奔小康的信心,這讓我們全家很受鼓舞。』

致富能手卯張輝
為了減輕家裡負擔,卯張輝十幾歲便外出打工,最難的時候一個月只有300塊錢工資,過著餓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後來又去了上海的造船廠當工人,一年到頭僅有四萬元的收入,根本無法保障全家7口人的生活,偶然的一次返鄉,讓卯張輝看到了花橋村的巨大變化,於是他有了回家創業的想法。2015年,花橋村被列為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點,村子裡的土坯房漸漸都改造成了青磚白牆的農家院,以前的土村莊變成了旅游村寨,卯張輝毅然回到家中,通過政府補貼,開辦了農家樂,還和朋友合租了一塊地種植中藥材,每年兩項收入可達30萬左右。

卯張輝的農家樂客房
卯張輝的農家樂,能吃能住。主要有野山菜、土雞等原生態特色菜,住宿有1間套房,2間標准房,共8張床位,每間房都有免費的WiFi可以使用。

卯張輝的農家樂樓下掛著『帶動貧困戶增收一覽表』
自己富了,也要帶動同村村民一起富起來,卯張輝的農家樂樓下掛著一塊醒目的牌子,上面寫著『龍鳳山莊農家樂客棧帶動貧困戶增收一覽表』,清楚地記錄著每一個在卯張輝的農家樂打工的貧困戶分工、工資、提成。
『現在不但掙了錢,還能和家人團聚,再也不會因為照顧不到老婆孩子孝順不了父母難過了,』卯張輝激動地說,『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農民工成了小老板,好日子不再遙不可及
花橋村還有很多和楊田蒼、卯張輝一樣的村民,曾經,帶著辛酸與無奈,背上沈重的行囊,遠赴上海、廣東、新疆……,在很多建築工地,工廠廠房,風餐露宿,為了填飽肚子乾著最髒最累別人眼裡最底層的工作。如今,出去打工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了,村民臉上的笑容卻一天比一天多了。村民們高興地說,『給自己當老板,給自己打工,這纔是我們最大的夢想。"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花橋村

花橋村還有正在修建的項目
走進花橋村,處處生機盎然,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有建好的農家樂、中醫養生堂、村史館、村級衛生室、電子商務體驗室,到訪游客幾乎『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全套休閑服務,還有正在修建的旅游設施和正在改造的舊房,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花橋村村民的夢想正在照進著現實,大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