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扶貧攻堅看寧夏】閩寧鎮原隆村將精准扶貧與產業扶貧相結合,帶動貧困戶快速脫貧致富
2017-03-01 22:35:11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付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日報網2月28日電 2月28日,記者走進位於首府銀川市南端、賀蘭山東麓、永寧縣西部的閩寧鎮,這裡是福建與寧夏對口扶貧協作的起點。閩寧鎮因地制宜、搶抓機遇、攻堅克難,成功步入全國重點鄉鎮行列。閩寧鎮原隆村目前形成了葡萄種植、畜牧養殖、勞務輸出和第三產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

  閩寧鎮原隆村是『十二五』期間的移民村,有14個村民小組1987戶9642人,其中回族805戶3403人。移民來自隆德、原州兩縣區。原隆村引進寧夏福潤源、大地公司集中發展葡萄產業2400畝,每年土地流轉金33萬元。依托壹泰牧業公司養殖園區扶持養殖大戶,鼓勵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購買牛羊,扶持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和殘疾人家庭進園區托管養殖,2015年進園區托管養殖規模達到870頭,肉牛托管每年為每戶貧困戶增收4000元。充分利用原隆村農貿市場21套營業房和1480平方米交易大廳,捆綁187萬元互助資金貸款和全民創業貸款,鼓勵移民群眾多渠道自主創業,扶持實體經營店21家,流動攤位12家,每年為村級集體經濟創收12萬元。

  重點發展勞務產業,對18-55周歲的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農業實用技術、全民創業等培訓,全年有組織輸出勞動力3260人,佔勞務輸出的85%,全年勞務收入3500萬元。2015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081元,同比增長15%以上,其中工資性收入佔比由33.8%提高到80%,經營性收入佔比由55.8%下降到4%,財產性收入佔比由0.9%增加到1.5%,轉移性收入佔比由9.5%增加到13.5%。

  2014年開始在閩寧鎮原隆村流轉移民土地實施的集溫室設施農業種植、光伏太陽能發電售電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項目,項目規劃流轉土地10000畝,裝機容量200兆瓦。目前,一期項目佔地1245畝,裝機容量30MW,建成農業設施大棚588棟,應用智能精准灌溉、農業物聯網溯源、農業自動化控制、二氧化碳氣肥、無土栽培、立體種植、雄蜂授粉、物理殺蟲、苗床霧化等先進技術及設備,逐漸形成以花卉、茶葉種植為重點,以蚯蚓、蠍子特種養殖為亮點,以食用菌、有機蔬菜種植為抓手的產業布局,使415戶貧困戶每戶每年增加土地流轉收入1500元,帶動350多人就業,每人每年勞務收入超過2.5萬元。該項目全部建成後,可創造4000-5000個就業崗位,使原隆村群眾每年獲得土地流轉收入500萬元,實現勞務收入1.3億元。

  原隆村周邊土地貧瘠,產業基礎薄弱,貧困戶較多,移民增收困難,青島昌盛日電公司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將光伏農業園區與當地扶貧工作結合起來,通過工農業一體化投資,完善水、電、交通等配套設施,配備農業專家團隊指導種植,使得單位土地面積上的農業產出大大增加,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獲得部分租金收入後,企業再免費為移民提供技術培訓、諮詢服務,讓移民可以就近進入光伏農業園區打工,獲得每人每天70-100元、每月2500元左右的務工收入,成為農業產業工人。同時,企業挑選優秀的產業工人作為培養對象,給予大棚、生產物資免費、合同價保底收購、多勞多得的優惠承包政策,讓技術成熟的村民承包溫棚創收,承包戶收入可達到3萬元以上。此外,企業開辦農業創客空間和創客大學,開設微景觀多肉植物、黑枸杞育苗、農業觀光采摘園、紅豆杉盆景、有機蔬菜配送、活體菜配送等多個創客項目,鼓勵有意願與企業合作的貧困戶加入到創客行列中來,公司提供指導培訓、固定設施、創業基金和銷售平臺,承包戶以合作社或個人與公司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實現農業創業,幫助村民實現從產業工人到承包戶再到創業者的『三級跳』。 2015年,該項目帶動原隆村實現勞務收入300餘萬元,今年閩寧鎮依托該項目,實施大棚分紅脫貧工程,整合扶貧資金與昌盛公司入股合作建設日光設施大棚,可使全鎮76戶貧困戶連續3年每戶每年獲得經營分紅1萬元,預計解決400-500人就業,帶動村民實現勞務收入800萬元。昌盛日電光伏農業造血式精准扶貧模式變『輸血』為『造血』,變『漫灌』為『滴灌』,既發揮了資本的效能,又尊重了勞動的價值,能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寬闊的就業創業平臺,幫助貧困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責任編輯:遲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