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至29日,一場科技與文明交融的盛宴——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成都舉辦。
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9967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在信息化時代,網絡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基層和一線。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視群眾路線為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時就曾指出,『科技是關鍵,信息是靈魂』,強調要加強信息工作,成立信息中心,形成耳聰目明的『蛛網型』信息網。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提出建設『數字福建』,要求不搞花架子、不作秀,要紮紮實實做到『四個貼近』,實實在在為老百姓提供信息化服務。

2016年4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在2016年召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著眼信息革命浪潮,著眼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福祉,提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乾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
如何用好網絡時代『傳家寶』,走好網絡群眾路線?總書記念茲在茲。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總書記指出,『很多網民稱自己為「草根」,那網絡就是現在的一個「草野」。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
他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乾部『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善於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渠道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更好傾聽民聲、尊重民意、順應民心,把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2020年8月,『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上意見征求,開創我國五年規劃編制史上首次『網絡問策』。這將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
總書記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為『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
在『十四五』規劃建議稿起草過程中,網上征求意見累計收到超過101.8萬條網民建言。文件起草組逐條分析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對建議稿增寫、改寫、精簡文字共計366處,覆蓋各方面意見和建議546條。內蒙古達拉特旗蒲圪卜村村支書李電波以『雲帆』為網名建言的『互助性養老』,最終被黨中央采納寫入『十四五』規劃文件。
召開黨的二十大,是『國事』,也是『家事』。2022年4月,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啟動。
一個月時間裡,來自天南海北、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通過無形的網絡傳至中央,匯聚成助力我們黨守正創新的『最大公約數』,為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提供民意參考。據統計,此次活動共收集各類意見建議留言超過854.2萬條、2.9億字。
心朝一處想,勁就會往一處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把我們這樣一個大黨大國治理好,就要掌握方方面面的情況,這就要靠發揚黨內民主而來,靠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乾部廣泛聽取民聲、匯聚民意而來』。
民意被廣泛傾聽,民智被有效匯聚。走好網絡群眾路線過程中,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時,全過程人民民主也得到有力踐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舉辦中國網絡文明大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等活動,還是開展『淨網』『清朗』等專項治理行動,網絡健康文化加速培育,不斷匯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信訪平臺、領導信箱、政務熱線、網絡『留言板』等日益成為黨和政府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網絡群眾路線構建『黨委政府—民眾』互動新模式。我國的政務服務事項90%以上實現網上可辦,電子政務全球排名從2012年的第78位上昇到2022年的第43位,成為全球增幅最高的國家之一。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從『紙與筆』『鉛與火』,到『光與電』『數與網』,我們運用網絡『匯民智、分民懮、解民難』,構建起黨和群眾良性溝通的新時代『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