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鑄牢民族認同共促民族復興』為主題的2024年兩岸關系研討會近日在山東青島舉行,約140位兩岸專家學者及有關人士參加。與會人士圍繞『「臺獨史觀」的謬誤與危害』和『摒除「臺獨史觀」,守牢共同精神家園』兩個議題展開深入研討。他們大聲疾呼:『臺獨史觀』貽害無窮,必須正本清源。
『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割,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兩岸同胞走近走親、攜手推動祖國統一的腳步從未停歇。』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仇開明在研討會上表示,希望兩岸同胞秉持大義、把握大勢,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部乾涉,積極參與兩岸交流合作,持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攜手共創民族復興美好未來。
『臺獨』歪曲歷史用心險惡
將閩南語方言更名為『臺灣臺語』,妄稱『中華民族論述是一個陷阱』『炎黃子孫只是中國古代傳說』……近來,民進黨當局在教育、文化等領域大肆鼓吹『臺獨史觀』,圖謀割裂兩岸的歷史聯結和精神紐帶,扭曲臺灣年輕人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研討會上,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臺獨』分裂勢力歪曲歷史用心險惡,必須堅決予以反制。
臺灣歷史學者、統一聯盟黨主席戚嘉林表示,所謂『臺獨史觀』就是妖魔化大陸,制造臺灣社會對大陸的歷史仇恨以及對兩岸統一後的恐懼感。『民進黨當局推動的「臺獨史觀」建立在虛構和扭曲的歷史敘述之上,旨在分裂國家、激發兩岸的仇恨與對立。他們還以所謂「重建原民史觀」為名,削弱臺灣社會對「兩岸血脈相連」的認知。』戚嘉林說,兩岸應聯手恢復歷史真相,將正義的史觀傳播出去,揭示『臺獨史觀』的虛偽和非正義,從根刨除『臺獨史觀』論述的基礎。
『今天,許多臺灣年輕人已不識孫中山、岳飛,搞不清歷史年代順序,把孔子視為外國人,這都是民進黨大搞「文化臺獨」「去中國化」、建構「臺獨史觀」造成的惡果。』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唐永紅表示,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然而,民進黨長期以來搞『去中國化』無所不用其極,荼毒臺灣年輕一代,讓年輕人成為精神和文化上的無根浮萍,更煽動兩岸敵意、破壞兩岸和平,為臺海形勢緊張動蕩種下禍根。
堅決抵制『去中國化』逆流
賴清德上臺後,公然鼓噪建立所謂『臺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再三揚言要『改造臺灣社會』『洗滌臺灣人心』。對此,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表示,可以預見,賴清德當局必將利用『臺獨史觀』進一步毒害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以形塑所謂『臺獨民意』,綁架和挾持臺灣民眾,為實現『臺獨』目標鋌而走險。兩岸同胞必須對此高度警惕,予以堅決反制。
『不能讓「臺獨史觀」持續「獨」化島內民眾』『應該讓臺灣年輕人了解未經篡改的歷史,承繼未經扭曲的正確史觀』……研討會上,兩岸專家學者達成共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堅決抵制『去中國化』逆流。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認為,民進黨當局從歷史、文化、教育等方面加速『去中國化』、推進『臺獨史觀』,導致臺灣民眾歷史觀的錯位與混亂,臺灣社會政治生態加速『綠化』,壓縮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與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空間,危害重重。他呼吁兩岸同胞要大力揭批『臺獨史觀』的謬誤,堅決反對『臺獨』。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劉性仁表示,『臺獨史觀』試圖將臺灣文化從中華文化中切割出去,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加劇臺海形勢緊張動蕩,對兩岸關系造成了嚴重危害。同時,一些臺灣同胞受到『去中國化』和『臺獨史觀』毒害,在兩岸關系性質和國家認同問題上出現認識偏差,這加劇了臺灣社會的分化和族群之間的裂解,也給臺灣社會帶來巨大傷害。
鞏固兩岸同胞共同歷史記憶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歷史真相不容篡改。只有破除『臺獨史觀』,纔能看清歷史和未來。
劉相平表示,對於『臺獨史觀』的批判是政治議題,也是學術議題,糾正『臺獨史觀』迫在眉睫。他建議,應以『中華民族史觀』為主軸開展臺灣史研究,從是否符合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角度,界定臺灣史研究對象的性質。『要本著「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求真求實精神,開展更為系統深入的研究,為反制、遏止「臺獨史觀」提出針對性的概念。』劉相平說。
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藍博洲建議,除了開展批判『臺獨史觀』的理論研究和會議討論,還要在島內開展一系列實際行動,例如舉辦旨在對抗『臺獨史觀』的歷史展覽,喚起公眾對日據時期苦難歷史的記憶,糾正臺灣青年一代對於歷史的錯誤認知。此外,兩岸應形成反『獨』統一戰線,匯集各方面的力量,與『臺獨史觀』的逆流作長期斗爭,為實現國家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
『萬事莫如交流急。』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倪永傑認為,兩岸各界應合力衝破『綠色』阻撓,加強交流交往,特別是開展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軟交流』和沈浸式體驗的『慢交流』,不斷鞏固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守護兩岸文化根脈,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邪不壓正,不管「臺獨」分裂勢力如何建構虛偽的「臺獨史觀」、搞「去中國化」,都只是逆流、濁流,不得人心,只會失敗。』倪永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