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文化中國行?既傳統又時尚 古典上海豫園現國潮新風
2024-08-01 16:21:21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園林文化綿延數千年,形成了自然意趣與人文精神深度融合的民族審美,記錄了世界歷史長河中光輝璀璨的文明篇章。作為江南古典園林,上海豫園和摩登時尚的陸家嘴共居一處,以其匠心獨運的設計迎接著八方來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今年入夏以來,豫園商城的中華老字號——上海老飯店首次攜手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開展跨界合作,融合了非遺美食、國風文化、昆曲名劇,打造一場『更可聽、更可見、更可品』的傳統文化之旅。不僅豐富了夏日旅游體驗,更是對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創新探索。

  上海豫園,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歷年間,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為了讓父親潘恩安享晚年,創建了豫園,豫字,取其安閑之意,豫園體現了明清兩代南方園林『清幽秀麗、精致玲瓏』的藝術風格。

  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名譽會長仲富蘭:在上海這個大都市裡面,有這樣一個園林,是江南文化的象征符號。工匠的文化、自然景觀的文化、審美的文化都在這個園林裡面得到充分的體現。

  豫園的主要建築三穗堂原名樂壽堂,取『智者樂、仁者壽』之意。在景區中,塑雕是顯著的元素,傳達著鼓勵人們博取功名、為國效力的寓意,以及富貴吉祥、長壽多福的願望。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朱宇暉:下頭的兩層臺基,從一個土襯石然後一個下枋,腰收進去叫束腰,猶存唐風的卷草紋,非常舒卷,萬歷盛期,開始對世界打開懷抱的那個經濟浪潮,讓潘家有很飽滿的、某種意義上的世界眼光。

  園內的山水布局巧妙,鎮園之寶——玉玲瓏姿態婀娜,具有皺、漏、瘦、透之美,明代王稚登書寫的豫園門額則鑲嵌在堂東的粉牆上,字跡依然清晰可辨。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朱宇暉:它把當時的漢隸、魏碑、唐楷,都融合在兩個字裡頭了,它就像這個名園,它把眾多的自然的趣味、城市的趣味全容納在一起了。

  豫園的命運流變,就是整個上海命運流變的縮影。1986年開始,豫園迎來了大修,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帶著團隊系統地梳理了山水池岸、游賞線路、綠植分布等園林的要素,使得現存的園林重現江南風貌,部分建築進行了修復或再造。

  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名譽會長仲富蘭:開始是一個園子,後來就形成了一個廟,因為和城隍廟結合在一起,後來還有一個市,就是市場的市,園、廟、市的格局,在這個地方,既有人們游園賞心悅目,又有市場的煙火氣,這個園子是上海市的一個文化地標。

  就這樣,跨越400多年,豫園由私人園林、風雅之所,變成了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間、市井生活的親近之處。近年來,豫園又在悄然變身,成為彌漫著東方生活美學的國潮街區。大豫園片區向西貫通豫園商城,向東連接外灘金融中心,組成了一個超級文化商業綜合體。

  已經舉辦28年的春節豫園燈會,收獲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粉絲』。

  豫園股份副總裁、大豫園商業發展集團聯席總裁胡俊傑:我們找到的靈魂叫東方生活美學,我們中國不同的文化故事和我們現在文創的新產品,把我們更好的文化通過我們的豫園的不同場景來進行展示。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文化中國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