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戲曲藝術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不斷在傳承和發展。閩劇作為福建地區獨特的戲曲藝術,以其獨特的韻味,在新時代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傳唱數百年的閩劇,迎來發展的春天。
位於福州中軸線上的煙臺山,以風格多樣、造型美觀的近代中西建築,成為年輕人的打卡之地。今天,傳統戲劇與時尚街區就來了一次美妙的邂逅。
游客周邦:近距離觀看閩劇表演,不管是從服裝還是唱腔上面都給我更震撼的感受,以後我會跟家裡人,跟朋友們再去劇院裡觀看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用福州方言演唱、道白的戲曲劇種,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1958年設立的閩劇班,有著『閩劇搖籃』之譽,到了20世紀80年代,缺人、缺錢、缺優秀劇本的困境,讓閩劇陷入發展低谷。1983年以後,有近十年沒有招生,閩劇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時任福州市文化局局長馬國防:當時的福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關心閩劇事業發展當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高度重視閩劇這個地方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出了振興閩劇的要求。
1991年,福州市撥款100萬元解決閩劇班的困難,為閩劇班建設新教學樓,1993年,閩劇班恢復招生,閩劇開始創作出《天鵝宴》《丹青魂》等一批佳作,振興閩劇走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林穎就是當年恢復招生後的第一批學員。
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書記林穎:練功房非常寬敞明亮,牆上有巨大的鏡子,有厚厚的地毯,還有吊扇。當時我們這一屆十幾歲的孩子練功,體力消耗很大,所以覺得我們應該要補充營養,就增加了一頓課間餐。
到2004年,當年的閩劇班正式更名為現在的『福州市藝術學校』,2016年劃歸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如今,每年招收近百名學生學習閩劇,持續向閩劇輸送人纔,為閩劇發展與傳承注入新動力。
福州市藝術學校學生楊明希:勤學苦練,振興閩劇,這八個字,我練功時經常看到,以前年紀小,不明白什麼意思,現在大了,我覺得,這句話時刻提醒我們臺上一分鍾,臺下十年功。雖然現在各方面條件都好了,但學閩劇一定要吃苦纔能把基本功打實。
近年來,閩劇有多個劇(節)目獲國家級獎項,5人獲中國戲劇『梅花獎』。
今年3月,福州閩劇院新編古裝閩劇《過崖記》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通過跌宕起伏的戲劇情節設置,贏得觀眾的喜愛。
放假前夕,在閩江學院的第二課堂,大學生們正在跟閩劇展開一次親密接觸,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給新一代的年輕人心裡播下了傳承的種子。
閩江學院學生陳希儀:在這裡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也感受到了文化自信。我覺得我們青年一代,要主動去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有意識地去講好中國故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更大的舞臺。
四百多年的時光流轉,閩劇承載了榕城的時代變遷和文化傳承,更是一部鮮活的歷史長卷,記錄著這片土地的風情民俗。
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書記林穎:要挖掘閩劇藝術生命之所在,我們想用更多元的渠道,更豐富的形式,更現代的手段去普及閩劇。這樣,閩劇纔能夠做到臺上臺下雙傳承,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