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萬裡長江第一閣』探秘
2024-07-20 14:50:21 來源:光明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文化中國行】

  光明日報記者王建宏張銳光明日報通訊員劉欣然

  近日,長江持續高水位運行。在湖北鄂州市小東門外的江心中,一座白牆黛瓦的樓閣半數隱匿於波濤之下,宛如一艘破浪前行的畫舫,這便是傲立長江江心近700年的觀音閣。

  觀音閣坐東朝西,逆水而立。閣長24米、寬10米、高14米,基座厚1米餘,以長60厘米、寬20厘米、高25厘米的條石壘成,閣身以青磚砌就。觀音閣是典型的木框架結構亭閣式建築,被譽為『萬裡長江第一閣』。

  究竟是怎樣的奇異巧思,讓這座樓閣歷經數百年滔天洪峰仍屹立至今?鄂州市博物館館長楊震為記者揭開了觀音閣『浪來堅韌、浪退傲立』的謎底。

  『首先是地基牢固。』楊震解釋說,觀音閣建在一座孤島般的江心礁石上。其石勢嵯峨,蜿蜒起伏,如同盤踞的一條蛟龍,故稱龍蟠石,又叫龍蟠磯。

  清乾隆《武昌縣志》有記載:『龍蟠石,縣東北一裡江中,周七十五丈。』

  觀音閣就建於龍蟠磯上,倚石起牆,迂回重疊,與江心巨礁巧妙地融為一體,故而又稱龍蟠磯寺。

  明代周儒《觀音閣記》記載:『元監邑鐵山,壘石成臺,跨鱗鬣,上連石梁,梁間刻東方曼倩鑄像,降水勢,示過舟也。』這也表明,在舟楫繁忙的長江之上,在江心礁石上修閣築寺,既有提醒來往船只避免觸礁的實用功能,同時還寄托了鎮水避災的美好寓意。

  『精巧的建築設計,也是觀音閣能夠抵御洪水衝刷的重要原因。』楊震說,在觀音閣的西南邊迎水面,有一面弧形石牆,既可以減緩水勢,又能順勢泄流,有效抵御洪水衝擊,保護建築主體。在建築內部,還巧妙設置了排洪和泄洪孔道,能夠迅速排出洪水,減少洪水對牆體形成過大張力。

  歷代地方官員、文人墨客、商家大賈對觀音閣非常重視,其修葺、重建從未間斷。據清《武昌縣志》記載,早在宋代,龍蟠磯上就建有廟宇,因長江經常發洪水,把廟宇衝毀,而人們總會在廟毀之後,不斷重建。可以說,觀音閣之所以能成為衝不走的『閣堅強』,也是數百年不斷『試錯』的結果。

  『觀音閣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楊震認為,作為鄂州乃至長江流域的重要文化遺產,觀音閣是我國長江中下游流域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研究長江中下游流域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省、市先後6次對觀音閣進行大的維修,每年都要開展汛期的保養維護,使『萬裡長江第一閣』在滔滔巨浪中巋然挺立。

  談及今年持續降雨、長江水位上昇對觀音閣的影響,楊震擺擺手說:『只要江水不完全沒過閣頂,問題不大。水位下降後,便可恢復。』

  近年來,鄂州市博物館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建立了鄂州觀音閣外觀三維實景模型、室內外融為一體的三維實景模型、三維激光點雲模型等毫米級的高精度、精細化數字模型,並實現線上展示,成為觀音閣的『數字分身』。

  同時,鄂州市博物館結合第三方的龍蟠磯附近水下測量數據,建立了初步的水下江溝三維模型,制作出觀音閣數字化保護宣傳視頻,彌補無法對游客開放參觀的遺憾,讓文物走進千家萬戶,也讓『萬裡長江第一閣』的數字生命得以長存。

  據介紹,長江三峽樞紐工程建成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洪水對中下游地區的威脅,對觀音閣帶來的危害也得到有效降低。

  700年衝不走的觀音閣,既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科技和智慧,也彰顯了中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敬畏。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20日06版)

責任編輯:江科
【專題】文化中國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