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日上海市民政部門發布的數據,截至去年末,上海市戶籍老年人口數量攀昇至568.05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由2022年的36.8%上漲至37.4%。
在當前數字化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二維碼、電子支付與線上服務,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對於不少老年人來說,這些現代化的科技工具反而成了一道障礙,將他們隔絕在數字時代的便利之外。
老年人口激增數字鴻溝凸顯
不少老年人對智能設備的操作一知半解,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對他們來說,更像是高科技的『黑盒子』;支付軟件、出行導航等,也是老年人的使用盲區。
市民王旭光:因為我們上了歲數了,有時候怕年齡大了,會操作失誤,造成不便的麻煩。
除了不會操作,網絡知識的不足也是老年人實際的困難。連接Wi-Fi、使用搜索引擎、參與在線交流,這些對年輕人來說輕而易舉的小事,卻可能是橫亙在老年人面前的一座大山。
更為嚴峻的是,老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安全意識相對薄弱,個人信息保護能力不足,網絡詐騙分子正是瞄准了這一點,將老年人視為易於下手的目標。據統計,近年來涉及老年人的網絡詐騙案件數量呈上昇趨勢。
不會使用電子產品,也增加了老年人在社會上的被孤立感,尤其在他們經常接觸的醫療健康領域。比如,在線預約掛號、遠程醫療服務,這些雖然方便,但對老年人來講卻是更大的挑戰。
多領域探索幫助老年人接軌數字時代
如何消除科技帶來的鴻溝,讓老年人共享美好數字生活呢?這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答題。為此,上海在多個領域進行了探索。
上海市委網信辦信息化工作協調處副處長李燕星:上海是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也是我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那麼如何幫助我們的老年人更好跟上數字時代的步伐,能夠充分地適應和享受數字生活,其實是我們全社會共同關心的課題。
從今年5月下旬開始,上海市委網信辦聯合各部門、各區、各級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針對老年人群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數字技能培訓活動,還特別設置了『數字助老伙伴計劃』,鼓勵年輕人與老年人結對,通過這種交流,幫助老年人更快融入數字生活。
另外,由上海市委網信辦主辦,2024年上海市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昇月活動,也於近日落下帷幕,共組織了3100多場活動,重點圍繞老年人、青少年等人群開展一系列培訓。在這些活動中,老年人學習了如何使用智能手機、電腦等設備,並掌握了網上購物、在線支付等網絡應用的基本知識,同時也提高了老年人的信息安全意識,幫助他們規避網絡詐騙等風險。
此外,上海市黃浦區在2022年就成立了全市首家『長者數字生活工作坊』,通過設置數字互動體驗項目,讓老年人逐步適應數字化場景。經過兩年發展,目前全市已有33家工作坊,覆蓋16個區。今年,上海還組建了『智暖銀齡』大學生志願者服務團隊,並開設互動助老課程。
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委網信辦主任沙堯傑:我們通過社會各界志願者幫助他們,能夠更好掌握一門門技能,通過兩年多實踐,我們的生活工作坊已經成為全市老年人的一個很好的去處。
積極融入數字時代老年人生同樣精彩
讓老年人跟上數字時代,需要社會幫助,也需要老年人積極融入。為此,上海市委網信辦面向全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起『老友數申活』第二屆上海老年人短視頻大賽活動。
從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小貼士嫻熟運用,到網上『避坑』防騙的智慧分享,再到掃碼購物、在線問診、手機打車……許多老年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年齡不是學習的障礙。
陳建萍是此次短視頻大賽三等獎獲獎作品《數字老年新生活》的女主角,這次大賽讓她體會到了數字生活的精彩。
上海閔行老年大學學員陳建萍:拍攝的那天正好是我退休的那天,所以我感覺很有紀念意義。我認為智能化的東西,你越學越會,越往裡深入進去,有點迷上它,它跟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的。
許多參賽作品還展現了老年人之間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美好畫面。
上海閔行老年大學學員盧崇發:我們兩個人輪流拍,接觸鏡頭,怎麼運鏡,怎麼用光圈,我也是第一次用相機拍視頻,在拍攝中學習。
除了政府積極推進,上海的老年大學也在助力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通過精心策劃的課程體系,激發他們對現代科技的熱情與好奇心。近期,大學專門推出了26門智能技術應用課程,比如AI應用、數字旅游、數字購物等,一經發布便受到老年人們的喜愛,許多課程瞬間被搶報一空。短視頻制作與攝影基礎新班,尤其受到歡迎,它們教會了老年人如何用鏡頭捕捉生活的美好瞬間,並通過創意編輯講述自己的故事。
現在,不少學員已經能夠獨立完成從構思到拍攝,再到後期剪輯的全過程,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短視頻,用數字化的方式記錄下『不老人生』的精彩篇章。
如今,在上海,隨著『區級老年大學』到『街鎮老年學校』,再到『居村委學習點』,三級教育體系的完善,老年人們獲取教育資源的途徑和質量正逐步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