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今天我們又來到熟悉的運河畔,運河滋潤著揚州的繁華。閉上眼睛,讓我們想象一下1000多年前的場景……』最近,江蘇省揚州市運河三灣公園,來自揚州市翠崗中學初三(6)班的學生,正在這裡上一節主題為『文化尋根,運河與古琴的交響』的運河思政融合課。
撫今追昔,語文老師張志強與學生們一起朗誦了唐代皮日休的《汴河懷古二首》。讀到『至今千裡賴通波』時,張志強提醒大家注意和理解『至今』與『賴』兩處,『「至今」體現出大運河直到今天依然是一條活著的、流動的河,「賴」是依賴的意思,點出了大運河暢通南北交通的重要價值』。
一陣悠揚婉轉的古琴聲響起,大家循聲望去,學校特聘教師、非遺項目古琴藝術(廣陵琴派)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金金正在現場演奏《高山流水》及《廣陵散》。兩曲結束,她向學生們介紹古琴的結構以及彈奏的基本指法。
『大家知道嗎?運河不僅是物質交流的通道,也是文化傳承的紐帶。古琴文化是揚州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借助運河這條紐帶得以廣泛傳播。』楊金金告訴大家,現在,古琴藝術(廣陵琴派)在堅持傳統指法、琴譜的基礎上,在材料選擇、制作技藝等方面不斷創新,傳統古琴使用梧桐木或杉木,現在的古琴會使用碳纖維、玻璃纖維等新材料。
看到學生們興趣十足地交流討論,思政課老師方文鳳進行了延伸拓展,『運河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在新時代進行創新。在揚州,利用數字技術將古琴音樂數字化,制作虛擬演奏體驗、設計動漫IP形象,開發古琴的跨界應用,並通過短視頻、音樂會等形式,豐富傳播途徑和表達方式,讓更多人走近和喜愛古琴。』
『這節課不僅讓我了解了古琴,更讓我為家鄉的運河文化感到自豪。』初三學生翁浩軒說,希望以後能開設更多這類課程。
大運河上,船只相連;大運河邊,店鋪林立……大屏幕上,一幅光影水墨運河圖徐徐展開。
下午5時許,揚州市東關古渡旁,揚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初二(10)班的師生正在上一堂『運河思政』多學科融合課,主題是『新能源促發展萬盞燈亮運河』。
『同學們每天都會經過運河,可能會注意到,隨著亮化工程的推進,兩岸燈光煥然一新。今天,我們就從運河上的燈光說起,感受燈光背後的新能源發展和科技創新。』思政課老師蔡燕的開場白,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
『燈泡是怎樣發光的?』物理老師朱瑩以手電筒為教具,展示了電源、開關和導線。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使用發光二極管、線路板和LED燈等器材,探究如何讓小燈泡亮起來。『我們學過一些物理知識,正好在動手中增進了解。』學生郭棲伶說。
接下來講課的是化學老師王慧。她把銅片和鋅片插入鹽水,電流表指針就發生了偏轉,這正是化學電池制作的原理。鹽水發電實驗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最後一個環節是非遺剪紙。美術老師徐菁以運河三灣公園內的剪影橋為靈感,講解了揚州剪紙的特點,指導學生們發揮創造力,剪出運河美景。隨後,師生們一起將剪紙貼在燈箱上,燈光亮起,學生們的作品扮靚了古老的運河。
『我太喜歡這樣的課了!』初二學生張露說,課程不僅對物理、化學和美術等課程的內容進行了拓展,還生動展示了運河文化。
蔡燕是這堂課的主講老師。她介紹,為了做好多學科融合,她與其他3名老師共同備課、推敲流程,緊扣科技創新、綠色環保以及非遺傳承,對思政課的要素進行挖掘、融合,讓學生們喜歡聽、願意學、記得住。
揚州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恆富說,『運河思政』融合課最大的特點就是多學科融合、場景式上課,提昇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自2019年『「運河思政」:跨學科協同育人探索』申報教育部重點規劃課題立項以來,揚州開設了跨學科融合課程130多節,設立了多條『大運河研學』精品線路,參與學生超1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