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分數近日陸續公布,一項幾乎要考生全家出動的『重頭戲』——志願填報正在開啟。近年來,一些考生和家長熱衷付費購買高考志願填報服務。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高考志願填報市場付費規模為9.5億元。
火熱的市場使得不少互聯網大廠和創業公司瞄准了這一賽道,從線下高考志願填報機構到AI志願填報輔助系統及相關App,行業服務與產品層出不窮。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觀察到,今年,隨著AI Agent(人工智能體)技術成為熱門話題,能夠互動問答的『AI志願規劃師』也悄然出現,主打在線隨時陪伴,還可以像真人版的高考志願規劃師一般,與考生和家長互動對話,並根據個人回答『一鍵生成』志願填報報告。
AI時代,不斷推陳出新的各類科技產品,真的可以精准便捷地幫考生填報志願嗎?
AI成了高考志願填報市場的隱形賣點
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劉瑞在互聯網大廠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多年,後來和校友一起創辦公司,推出了一款基於AI Agent技術的『AI志願規劃師』。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之所以關注AI在高考志願填報中的應用潛力,是因為自己曾偷偷把規劃師選定的醫學專業改為計算機相關專業。『去年親戚家為了給孩子報志願,願意拿出3萬元給志願填報機構,但最終錄取的專業卻並不理想。』
劉瑞坦言,這些經歷讓他意識到高考志願填報市場存在不規范現象,他開始思考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幫助考生少走彎路,可以便捷准確地獲取高校招生信息。為此,他們推出『AI志願規劃師』,主打高考志願AI諮詢,考生可以和這位虛擬的『規劃師』互動問答,了解心儀學校的專業、就業前景、畢業薪資等相關問題。
當下,考生及家長在填報志願時更加關注就業問題,『而非以前的希望不浪費分數即可』。在他看來,目前市場上售賣的志願卡(即一些平臺推出的可根據分數、所在省份預測可報考院校的系統會員卡——記者注)種類很多,但實際上只是把近年來的高考填報指南的數據進行了數字化,也有一些公司將高考志願相關信息納入了大語言模型技術中,『但目前大多數AIGC應用,不會考慮考生的省份及選科信息,只是將訓練時獲取到的數據表達出來』。劉瑞希望打造一個免費的平臺,幫考生與家長打破信息差。『比如,了解到考生未來想從事哪一職業後,反推出可以報考的專業和學校,並推薦一些新興專業。』
值得關注的是,這兩年,AI成了高考志願填報市場的隱形賣點,尤其今年,『入局』的公司不在少數。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1462家高考志願相關企業。2024年前5個月,國內已注冊21家高考志願相關企業,超過2023年全年注冊量的一半。
記者以『高考志願』為關鍵詞在手機軟件商城搜索統計發現,涉及高考志願填報服務的App多達50餘款,一些App打出『AI智能填志願』『一鍵填志願』『AI智能大數據』『填報完美志願』等宣傳語,大多數需要開通會員纔可以使用完整服務。
記者在社交平臺隨機聯系了一款新推出的『24小時在線的AI志願專家』,其銷售人員介紹稱,『這是海內外多所高校的高纔生共同創業打造的新產品,實測好用,知識海量,信息全面,數據精准,方案靠譜,與其在焦慮中等待,不如用行動試試人工智能的魅力』。
記者以29.9元的價格購買了體驗版後,上述銷售人員說,在微信中根據AI的引導回答問題即可,『遵守規則回答纔可以抓取有效信息』。『有沒有特別的學校或專業吸引你』『是否優先考慮省內院校』『對特別的報考項目是否感興趣』『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否感興趣』……十餘輪問答後,一份高考志願報告生成,報告中明顯標出『本方案由AI大模型生成,僅針對考生當次輸入進行建設性建議,實際報考需要結合個人需求具體調整,如有需要敬請諮詢線下的專業高考諮詢師』。
記者又隨機下載了一款自稱擁有『高考志願大模型』的『AI志願規劃師』軟件,但在其給出的志願表中,卻無法顯示所推薦高校的2023年實際招生人數、學制、學費等基本信息,與此同時,搜索一些新增專業也同樣沒有相關信息。
工作人員答復稱,『正在收集2023年實際招生人數的數據,可先參考計劃招生人數』。該工作人員還稱,『今年高考出分後,一分一檔表會及時錄入系統,根據今年的分數線來填報纔更有參考性,但分數線公布後,軟件裡的功能就都要收取費用了,金卡、白金卡和鑽石卡的價格分別為299元、399元和1999元』。
購買正式白金版,就可以成為『高考志願填報師』?
在記者諮詢過程中,一位銷售人員稱,如果購買了正式白金版,也可以成為『高考志願填報師』,『到時「AI」問啥問題,你就問家長什麼問題,也可以接線上的訂單,不跟家長見面,用這個在家裡就可以給對方出諮詢方案,高考志願填報師的收費標准大概是2000元/人』。
該銷售人員還稱,『這款產品最大好處是,沒有太多知識和經驗積累的人,只要會用這一知識庫,同樣可以給出專業的志願方案』。
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近年來一些擁有AI技術的公司進入高考志願填報市場,是因為技術需要實際應用場景來實現商業價值。然而,如果對志願填報工作缺乏深入了解,便無法真正幫助考生和家長。
劉瑞提到,一些專業對考生有特殊要求,例如色盲、色弱、視力低下等考生不適合報考,『目前「志願卡」中的一鍵填報功能僅依據分數推薦專業,忽略了這些個性化需求,可能導致滑檔現象的出現』。
那麼,AI等技術手段輔助高考志願填報的作用有多大?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陸明濤曾在社交平臺上發起討論,『什麼時候我問國內大語言模型,如高考填報志願時,國內哪些學校的計算機相關專業要求必考物理,哪些學校沒有要求,如果能夠自動統計生成列表,那這就算是訓練到家了……』
陸明濤認為,通過人工智能特別是大語言模型的確可以幫助考生和家長進行信息搜集和交互對話,『但現有的高考志願填報已經是一個標准的協調博弈,即所有人都在進行網絡填報,每個人的選擇都取決於其他人的選擇,所以就可能出現過分擁擠導致填報失敗和成功撿漏等意外情況。更重要的是,報考專業的決策更取決於對未來這些專業所對應的就業前景、職業生涯、行業空間等長期趨勢預測的貼現值比較,在這方面人工智能幾乎不可能幫上忙』。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輔助高考志願報考,總體來說是短期有用但不能太指望的。『家長和考生應當明白自己纔是最終的決策者,不應過多指望他人或人工智能為自己提供一勞永逸的決策。』
目前高考志願填報市場上,除了『風頭漸起』的AI產品,也有不少家長依舊選擇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高考志願填報師服務,或購買更為便宜的『志願卡』、下載相關軟件進行查看,但對其專業度、准確度褒貶不一。在某投訴平臺,多位消費者投訴多款志願填報軟件的數據不准確,嚴重影響志願填報,甚至出現了滑檔的情況。
去年為兒子填報高考志願,北京家長陳珊(化名)也發現,能夠『指導』填報志願的App不少。她選擇了其中一款App,花了不到300元開通會員後,通過平臺的AI大數據技術快速篩選出了錄取線在分數范圍內的高校。
不過,陳珊覺得,即便軟件裡已經預估出『衝、穩、保』的高校,『還是要和學校發的報考指導手冊進行對比確認,挑選出心儀高校和專業後也要打電話給招生辦諮詢再確認,不能怕麻煩』。
值得關注的是,教育部連續多年發布預警,提醒廣大考生及家長謹防『高價志願填報指導』詐騙陷阱。前不久,教育部發布的《2024年高考志願填報十問十答》中提到,今年首次在『陽光高考平臺』推出免費的陽光志願信息服務系統,將海量數據系統集成,進行個性化匹配推薦,從專業、就業、職業等多方面幫助考生了解學校和專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