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被譽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和甲骨文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
01殷墟出土的刻辭甲骨已超16萬片
在殷墟眾多的考古發現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截至目前,殷墟出土的刻辭甲骨已超過16萬片,發現單字約4500個,已釋讀的大概有三分之一。
彼時,商人好問,問天問神問祖先,王室為了佔卜和記事,在龜甲獸骨上契刻文字,稱為甲骨文。『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的發現接通了古今對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
甲骨文,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雖然在外形上有較大的區別,但是從字的結構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很豐富,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習俗、天文、歷法、醫藥等,成為殷商文明的信息史料寶庫。
02數字技術助力『拼』甲骨讓我們讀懂歷史
目前存世的甲骨中,碎片佔90%以上。甲骨綴合,就是綜合各方面信息,將碎片拼接起來,使之變成完整或較完整的材料。完成拼接的甲骨纔能更好地被『破譯』出來,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傳承研究創新團隊,用數智賦能甲骨文傳承保護研究,研發出甲骨文自動綴合系統,成功綴合78對甲骨碎片,讓甲骨文走向『重生』。
走進安陽師范學院的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屏幕閃爍、數據流動,這是團隊自主研發的甲骨文自動綴合系統,它可以在不到兩分鍾時間內,就從1500片甲骨中篩選出300多片。
如何判斷綴合成功?這不僅要求形狀嚴絲合縫,正反兩面紋路相同,字體、風格、內容也須契合。目前,系統已成功綴合78對甲骨碎片。其中一對還發現了3000多年前商代的一次日食記載,為商代史和歷法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完成拼接後,數字技術還能輔助『破譯』甲骨文。
一片一片綴合,一代一代鑽研,哪怕只拼接兩張殘片,也可能激活背後的歷史基因,成為中華文明的標注。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除了在學術研究上的不斷突破,甲骨文研究團隊還致力於將甲骨文融入現代生活。他們研發了甲骨文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讓公眾能夠輕松了解和學習甲骨文。同時,還創新了『甲骨文廣播體操』,讓青少年在運動中感受甲骨文的魅力,甲骨文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