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學習繪文|千年運河,從歷史流向未來
2024-06-23 07:42:05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千裡運河,迤邐穿行。

  蜿蜒近3200公裡、貫穿南北5大水系、流經8省(市),這浩渺長河是中國人歷經風雨滄桑,與自然共同完成的壯麗奇觀。

  大運河以世所罕見的時空尺度流淌至今,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奮斗與興盛,蘊藏著中華文明數千年延續不斷的密碼。

  念茲在茲,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系大運河。2017年,他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17年,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2020年,江蘇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2023年,浙江紹興的浙東運河文化園……總書記實地走訪考察,作出具體指示。

  文物無聲,歷史有言。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5月中旬以來,『運載千秋——新時代大運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8省(市)的240餘件(套)展品集體亮相,其中大部分為首次展出。

  肇始於春秋的山陰故水道,是浙東運河的前身,為越國的興盛奠定堅實基礎。

  這件青銅矛有著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青銅矛的典型特征。在紹興亭山遺址群,還發現了春秋戰國時高等級禮制性公共建築、祭祀坑等眾多遺跡,全方位揭示了越國核心區域舟楫縱橫、國富兵強的動人場景。

  千裡通波,舟楫如梭。大運河是神州大地的交通樞紐,更是維系國家發展的經濟命脈。

  含嘉倉位於今天的河南洛陽,始建於隋朝,從唐朝開始大規模存糧,成為國家大型糧倉。

  這塊含嘉倉銘文磚,長33厘米,寬33厘米,厚6厘米。正面陰刻銘文10行,每行3至17字不等,共計110多字。記載了倉窖位置和儲糧來源、品種、數量、時間以及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該磚的出土使唐代文獻中有關倉窖管理制度的記載得到印證。

  大運河的貫通極大便利了瓷器、絲綢等大宗貨物運輸。來自不同窯口的瓷器,借助運河流通。

  秘色瓷,是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越窯燒造的精品瓷器,產地一直是考古界的千年之謎。浙江上林湖後司嶴唐五代秘色瓷窯址,出土的秘色瓷與陝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以及五代吳越國錢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實證了秘色瓷產地在上林湖,通過大運河送到中原。

  八棱淨瓶是越窯秘色瓷中的一類典型器物。這件出土於浙江後司嶴窯址的越窯秘色瓷八棱淨瓶底部刻有『公』字,同類『公』字也見於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八棱淨瓶底部。

  州橋是開封城中軸線御街與大運河汴河段交匯處的標志性建築,始建於唐,明末淹沒於洪水泥沙之下。

  這件白地黑花褐彩象形香插出土於開封州橋遺址一帶。包括其在內眾多器物的出土,讓人們不禁懷想這裡往日的熱鬧與繁華。

  十四倉遺址位於天津市武清區河西務鎮東西倉村一帶,是元代初年設立的大運河漕運官辦物流倉儲管理機構。

  這件影青釉獅子高15.5厘米,寬8厘米,獅頸部佩戴項圈,下墜銅鈴和紅纓,身後有從項圈垂下的綬帶,裝飾簡潔不繁縟。

  『居兩淮之咽喉,貫淮揚之通衢』的淮安板閘鎮,因閘設關,因關興鎮。

  明代,隨著漕運日興,周邊逐漸聚居成鎮,即板閘鎮,極盛之時,商賈雲集,市井繁榮。

  這塊『閘』字石塊疑為碑刻斷塊,正面平整,陰刻篆書『閘』字。斷面上可見密集的水漬及鐵鏽浸染痕跡,應為常年沈於閘底並隨周邊的鐵質遺物共同淹埋所致,無言地訴說著數百年間的滄桑興衰。

  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遺產。它既是空間的綿延,也是時間的流淌;它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正在書寫的生生不息。

  從歷史時光裡的舳艫千裡、漁火延綿,到現實圖景裡的物阜民豐、水清岸綠,大運河溝通南北、貫聯古今、流向未來。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