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搜 索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
2024-06-21 14: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作者:龍騰(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加快推進人纔發展和科技創新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擘畫了新時代我國人纔和創新工作的宏偉藍圖。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纔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向全黨全國發出了深入實施新時代人纔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動員令。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纔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人纔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是立足更高起點、瞄准更高層次、錨定更高目標,對全面深入推進人纔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的科學思考和系統安排,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意義重大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是應變局開新局、強化現代化建設人纔支橕、提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關鍵所在。

  這是有力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塑造發展新優勢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纔。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實現民族復興目標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要依靠人纔支橕和創新驅動。人纔與創新緊密聯系,作為創新的根基,人纔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纔驅動。作為第一資源,培養人纔是事關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纔競爭,哪個國家擁有人纔上的優勢,哪個國家最後就會擁有實力上的優勢。只有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培養拔尖創新人纔,纔能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大的比較優勢。

  這是全面提高人纔自主培養質量、強化現代化建設人纔支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對人纔數量、質量、結構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滿足這樣龐大的人纔需求必須主要依靠自己培養,提高人纔供給自主可控能力。』縱觀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人纔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16世紀以來,全球先後形成5個科學和人纔中心,分別是16世紀的意大利、17世紀的英國、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德國和20世紀的美國。這些國家正是憑借自主培養出的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匯聚起全球領先的創新優勢,成功引領本國走在世界前沿。當前,我們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拔尖創新人纔的需求前所未有。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人纔強國戰略,深化人纔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但創新型復合型的國家急需高層次人纔供給不足。必須拓寬培養渠道,創新培養模式,堅持走好人纔自主培養之路,最大程度集聚人纔和智力資源。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統籌教育、科技、人纔資源,是提高人纔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的重要保障,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橕。

  這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題中之義。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本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全球經濟結構正在重塑,各主要國家紛紛把科技創新作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高質量發展要靠創新,我們國家再往前發展也要靠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和戰略舉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都需要強大科技支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抓創新就是抓發展,充分激發創新的作用,要抓住提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一著力點,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

   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創造有利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人纔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大判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重要會議,研究人纔和創新議題;多次就重大方針政策制定,當面聽取黨內外各方面專家人纔的意見建議;多次深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一線,調研人纔培養使用情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實現重大突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應用研究引領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為我們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是人纔發展體制機制持續優化,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改革人纔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機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積極成效。人纔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政府人纔管理職能加快轉變;人纔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人纔評價體系不斷優化;人纔流動機制進一步健全,推動人纔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人纔保障機制不斷創新,人纔管理法制建設穩步推進。此外,黨中央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在完善科技管理體制、優化資源配置方式、健全科研評價制度體系、打破創新要素流動壁壘等方面持續發力,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橕。

  二是人纔自主培養質量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從人纔總體規模來看,當前,我國人纔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纔資源大國,研發人員總量從2012年的325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超過600萬人年,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為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科技大師、領軍人物、尖子人纔奠定了堅實基礎。從人纔培養質量來看,我國人纔隊伍素質顯著增強。2021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為24.9%,技能人纔佔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超過26%,高技能人纔佔技能人纔的比例約30%。從自主創新成果產出來看,頂尖期刊論文和專利位居世界前列。2022年,我國熱點論文世界佔比持續增長,數量首次排名第一,高被引論文數量繼續保持世界第二位,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論文數量世界排名繼續保持在第二位,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三是人纔國際競爭比較優勢初步形成,高科技創新成果持續湧現。世界科技發展史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纔、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創新驅動實質是人纔驅動,我們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纔力量,大力培養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纔、科技領軍人纔、青年科技人纔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在化學、材料、工程科學、生命科學等學科領域,高水平科學家數量增長迅速。內地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由2014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22年的1169人次,我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克利夫蘭獎』『維加獎』等國際重要獎項。在高層次人纔引領帶動下,我國著力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積極搶佔科技發展國際競爭制高點,成功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四是人纔匯聚與創新驅動更好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我們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充分激發各類人纔創新活力,使得人纔效能持續增強,推動人纔優勢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力。以北京地區為例,根據《北京人纔發展報告(2022)》,2021年北京人纔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6.6%,比2012年提高了13.8個百分點,人纔引領創新的作用日趨凸顯。通過科技創新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依托超大規模市場體系和完備產業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積蓄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新勢能。數據顯示,我國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9.95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9.91萬億元;高技術制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2年的15.5%,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科學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准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和人纔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新時代人纔工作和創新發展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了科學指引。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纔支橕,為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好人纔基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擇天下英纔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纔原則』。要發揮好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深化對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纔成長規律認識的基礎上,抓住關鍵核心問題,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做好新時代人纔工作,要堅持『四個面向』,聚焦新時代重點用纔領域,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要堅持和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動科教興國戰略、人纔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聯動,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纔培養一體推進。

  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形勢復雜,高科技領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既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需要從長遠角度和戰略高度進行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中央人纔工作會議著眼2025年、2030年、2035年三個重要時間節點,提出了明確的建設目標,對於實現到2035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人纔強國的戰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我們要按照『時間表』『路線圖』,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為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匯聚磅礡力量。同時,要進行戰略布局,構築集聚全球優秀人纔的科研創新高地,促進人纔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纔高地,一些高層次人纔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著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纔的平臺,開展人纔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試點,集中國家優質資源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為人纔提供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加快形成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

  加強基礎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提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組織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基礎前沿方向重大原創成果持續湧現。我國深入實施人纔強國戰略、深化人纔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但基礎研究人纔隊伍仍有明顯短板,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需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要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構築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系統推進基礎研究。要協同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礎平臺,形成強大的基礎研究骨乾網絡。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破除束縛人纔發展的思想觀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充分激發各類人纔的創造活力,在全社會大興識纔、愛纔、敬纔、用纔之風,開創人人皆可成纔、人人盡展其纔的生動局面』。要優化創新人纔發展環境,營造尊重人纔、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工作環境,待遇適當、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更好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要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經費包乾制、信用承諾制,不論資歷、不設門檻,讓有真纔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創新人纔評價機制,『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纔評價體系,最大程度地把各方面優秀人纔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形成天下英纔聚神州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纔的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貢獻力量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纔三者融通的交匯點,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纔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基礎研究人纔培養主力軍作用,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纔培養,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後備力量』。新時代新征程,高校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抓住機遇、超前布局,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橕。

  充分發揮教育在人纔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當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越來越多的高校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為推進高水平人纔自主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提高人纔自主培養質量,基礎在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性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重點在於培養國家急需高層次人纔、哲學社會科學人纔等。要堅持思想引領,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纔,科學建構思政課程體系,增強思政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教育領域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要優化重塑核心知識體系,適應全球科技交叉融合發展的新要求,厚基礎、寬口徑打造綜合性、系統性知識體系,推動科技成果向教育教學成果轉化,打造有利於高水平人纔自主培養的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纔;要進一步優化人纔培養質量管理體系,完善專業、課程、教材等質量標准,建強基層教學組織、教學督導組等隊伍,加大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力度,強化科教協同和產教融合育人。

  著力打造高水平人纔高地。加快提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充分發揮高校在人纔集聚中的重要作用。高水平人纔高地是各類卓越人纔的高度聚集地,高水平大學尤其是『雙一流』高校要發揮自身特殊資源優勢,著力打造高水平人纔高地。高校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瞄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關鍵『卡脖子』問題,強化有組織的科研攻關,讓更多人纔從高校科技創新主力軍中成長起來,培養造就一批站在科學技術發展最前沿、具有卓越科技組織領導纔能的戰略科學家,支持他們在參與科技戰略頂層設計、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創新發展、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厚植高層次人纔隊伍建設的堅實基礎。青年人纔是國家戰略人纔力量的源頭活水,高校要加強高層次人纔隊伍梯隊建設,完善優秀青年人纔全鏈條培養制度,加大青年科技人纔培養力度。要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纔政策,創新人纔培養和引進模式,加快集聚全球高端人纔和智力資源。注重發揮學術領軍人纔在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的帶動作用,打造『頭雁效應』;注重依托大平臺,匯集大團隊、承接大項目、培育重大科技成果,打造『倍增效應』;注重引進海外戰略科學家,使更多全球智慧資源、創新要素為我所用,提昇國際學術影響力,打造『集聚效應』;注重學術傳承和梯隊建設,形成師徒型人纔鏈,打造『師承效應』。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加強人纔資源高效配置,充分激發人纔創新創造活力,構築人纔快速成長平臺。

  勇當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要讓高校科技創新成為支橕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纔強國的核心力量,就要求高水平大學聚焦『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完善組織動員體系和科技資源配置模式,加快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著力打造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要充分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纔主力軍作用,強化長周期培養和穩定性支持,加大『強基計劃』實施力度,同時一體謀劃一批重大項目、重大平臺,科學規劃布局前瞻引領型、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橕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昇高水平大學持續推動基礎研究的定力和能力。要瞄准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高起點布局支橕國家原始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學科專業,持續推動重大需求和應用場景下的科技創新,構建從基礎原創、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到產業化應用的較為完整的產學研用鏈條。要在培育打造一流產業集群上重點發力,提昇科技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橕力和貢獻度,將先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責任編輯:王聰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