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當前,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人工智能在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如通過智能算法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分析,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精准化的學習指導和計劃。
然而,目前教育人工智能的發展還不夠成熟,這導致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一些困境。一方面,智能算法具有不可解釋性,因此很難保證智能算法在進行學習指導時的准確性。另一方面,智能算法的運行需要大量學生、教師等的個人數據作為支橕,很難保證這些數據的安全。此外,在教育領域過分運用或依賴人工智能,也會導致信息繭房、學生學習自主性降低等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實現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其一,加強教育人工智能的價值引領。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類帶來諸多益處的同時,本身也伴隨著一些風險。人工智能對於教育的影響也是如此,極大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風險,如個人隱私泄露、人文價值關涉不足等。更為嚴重的是,隨著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增多及成熟,很容易導致技術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僭越,造成人工智能成為教育發展的目的而非手段,這就完全背離了教育人工智能發展的目標。因此,在教育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做好價值引領,以使人工智能真正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其二,夯實教育人工智能的技術基礎。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大量成功應用,但很多應用並沒有被廣泛推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地區特別是西部欠發達地區並不具有基本的教育人工智能技術基礎,如基本的硬件設備、網絡設施等,這使得很多教育人工智能項目無法在這些地區推廣。因此,需要夯實教育人工智能的技術基礎,以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另外,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仍然處於起步階段,還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技術支橕還有待提昇。
其三,完善教育人工智能的法律保障。人工智能的發展一直伴隨著諸多法律風險,一方面與人工智能自身的特點及設計存在局限有關,典型如算法具有不透明性;另一方面則與法律制度的建設具有滯後性有關,這導致人工智能的很多最新發展和運用會存在法律風險,如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就存在諸如知識產權侵權、生成虛假信息等法律風險。作為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教育人工智能也同樣存在著一些法律風險。如當學生、教師的數據被收集以後,哪些數據可以公開、哪些數據需要刪除、數據的所有權屬於誰等,這都需要從法律層面進行明確立法,不然將會引發很多法律問題。又如,當具有獨立學習和決策的人工智能在賦能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責任應該由誰承擔,是設計者,還是推廣者,或是使用者?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從法律上得到很好解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其四,健全教育人工智能的倫理規范。科技倫理問題是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倫理問題的增多,科技倫理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2022年我國發布《關於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對科技倫理工作進行全面統籌部署就是很好的說明。作為當前最為前沿的技術之一,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也伴隨著很多倫理問題,如具有自主決策和學習功能的算法的應用會引發信息繭房、算法歧視、算法偏見、責任主體難以確認、個人隱私泄露等倫理問題。當人工智能被運用於教育領域時,以上一些倫理問題很難避免。為了應對人工智能發展與應用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建立倫理規范是目前較為有效的方法,大量不同領域的人工智能倫理規范的建立就是佐證。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教育人工智能的相關倫理規范以規避其倫理風險,進而使人工智能更好地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其五,提高社會公眾的人工智能素養。首先,具備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素養,人們纔能很好地運用人工智能來賦能教育,如通過人工智能來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知識分布等。其次,具備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素養,可以避免一些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所帶來的風險,如信息繭房、個人信息泄露等。需要指出,人工智能素養不僅僅指與人工智能直接相關的技術知識,還涉及人工智能倫理、人工智能法律等相關知識,因為人工智能在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會涉及很多人工智能倫理、人工智能法律等問題,人們需要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纔能很好地運用人工智能來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已是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它對於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賦能將更加明顯。當然,需要看到,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教育人工智能的發展只是它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還涉及其他諸多方面的內容,如教育理念變革、教育制度創新等。因而,在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還需要做好教育理念變革、教育制度創新等相關工作,如此纔能更好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蘭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