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搜 索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
2024-06-21 14:5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信中指出:『教師群體中湧現出一批教育家和優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為新時代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賦予了新時代人民教師崇高使命。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廣大教師要深刻領會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內涵,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自信自強、踔厲奮發,以教師之強夯實教育強國之基。

  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心中有信仰,腳下纔有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纔的重要使命,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師安身立命之基、教育報國之本。教師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深刻認識到建設教育強國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橕作用,深刻認識到教師職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堅定『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師的首要職責。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主動將黨的主張、人民訴求、國家意志轉化為自覺追求,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成就『大我』中昇華『小我』,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纔。

  陶冶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師者,人之模范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師踐行立德樹人的核心品質。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必須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賦予了新時代師德建設新內涵。師德,是一部無形的教科書,是對學生最生動、最深遠的教育。教師應以更高的道德標准加強自我修養,讀好書、學文化,自覺以蘊含其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陶冶情操、涵養德行,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明大德,也要守公德、嚴私德,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成為新時代『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

  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廣大教師應掌握教育規律和技術,把握學生身心特點,不斷提高育人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教師要嚴愛相濟、潤己澤人,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青年學生正處於人生『拔節孕穗期』,其價值觀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的影響和衝擊,尤其需要加強悉心教導和價值引領。教師應善於運用科學思維方法找准問題、闡明本質,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不僅傳授學生知識、提昇學生能力,還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追求、科學思維方法,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要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公正對待每一位學生,嚴管厚愛、寬嚴相濟,以愛育人、以情化人,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成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教師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人纔資源,與教育、科技、人纔工作密切相關,其素質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纔強國建設進程。在網絡時代,各種新知識、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更加便捷多元,教師只有學而不厭纔能誨人不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現在看,這個要求已經不夠了,應該是要有一潭水。』廣大教師應把學習作為一種職業本分、一種精神追求,善於學習、終身學習,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拓寬知識領域、完善知識體系,為學生成長成纔源源不斷提供知識活水。當前,數字化轉型成為世界范圍內教育改革的先機和發展的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教育數字化』作出了部署。教師應提高自身數字素養,推動教學、科研、教育治理等全面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驅動教育現代化。創新是第一動力,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教師是科研創新的重要力量,應心懷『國之大者』,瞄准『卡脖子』問題,勇攀科學高峰,勇闖創新『無人區』,勇於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以高質量科學研究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勤修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愛是教育的靈魂。教師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豐富情感、對未來充滿憧憬的鮮活生命,需要用愛感染學生、影響學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教師要始終保持對教育職業的熾熱情感,自覺把對黨和國家的摯愛、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愛融為一體,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用智慧破解學生成長難題,用愛心鋪就學生成纔之路,成為黨和人民滿意、學生真心喜愛的好老師。堅守仁愛之心,還需要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甘為人梯,秉承『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執著追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誠情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敬業精神。

  樹立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往今來,弘道傳道是教師的重要職責,貫穿於各級各類教育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疊加、相互激蕩,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展開,學生們不僅關心國家大事,還越發關注國際事務。教師應准確把握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聚焦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思想困惑,引導學生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理性看待外部世界,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具有以文化人、以文明道的重要功能。廣大教師要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並有機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用以培根鑄魂、以文育人。同時,還要樹立世界眼光和人類情懷,善於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引導學生努力成為富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國際化人纔,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作者:陳超凡,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王聰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