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搜 索
以數字化助推教育服務精准優質多元
2024-06-21 14:5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建設教育強國,一大關鍵在於建設高質量教育服務體系,擴大優質教育服務供給。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數字技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力量,對教育也產生著重要影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將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服務總量,優化服務供給結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教育需求,為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提昇教育服務質量提供新機遇。

  提昇教育服務供給總量

  在提昇教育服務供給總量與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等方面,數字技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優勢。隨著5G、雲計算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規模化部署,數字教育資源的存儲、傳輸和流轉更加便捷,有效擴大了教育服務供給。2022年以來,教育部大力建設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數字化實現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和優化配置,提供系列化、精品化、覆蓋全學科的教育教學資源,目前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教學資源庫,平臺累計瀏覽量達260億次。

  可見,數字技術正在全面突破時間、空間限制,讓優質教育資源覆蓋農村偏遠地區和弱勢群體,逐步縮小教育的區域、城鄉和校際差距,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比如,寧夏教育廳深入推進『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組建智慧學區和教學研修共同體,引導區域內中小學與全國名校形成結對共建教育鏈,通過互聯互通教育服務平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同時,建立互助幫扶結對制度,促進在校教師與線上教師協同教學,實現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教育的『實質等效』。

  增強教育服務供給精准度

  以『溫飽型』為主的供給體系已經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強國建設需要,僅靠擴大教育服務供給總量,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高質量教育需求。數字技術可以支持教育服務向精准化、個性化、探究性之路發展,讓每個學習者都能享受到適合的教育。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數字技術可實現對學習過程的實時監測分析,挖掘海量數據形成學習者數字畫像和學科知識圖譜,利用智能診斷幫助教學者和教育管理者准確了解學情,定制個性化學習方案、推送精准化學習資源,更好滿足學習者需求。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有效促進教學交互和反饋,教師和學生都可以獲得即時反饋和評估,學生通過反饋發現和糾正錯誤,教師和資源提供者根據學生反饋與評價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或更新學習資源,從而打造以『以學習用戶為中心』的數字教育服務模式。

  此外,數字技術能為教師教育提供有力支橕,變革教師專業發展路徑和在職學習模式,增強教師專業能力和數字素養,從而提昇教育質量。目前,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支持常態化教師寒暑假網絡研修,擴大在職研修覆蓋范圍,2023年,暑期研修參與教師超過1600萬人。教師還可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建立網絡學習和研修共同體,拓寬專業發展路徑,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學習評價和問題診斷,以數據驅動教研決策,開展差異性和個性化教學指導,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革新教育服務供給形態

  在傳統教育中,教育服務供給以學校為主,目標是『開足課』『有學上』。在教育信息化初期,教育服務雖通過互聯網實現了廣泛共享,但服務內容與形式大多停留在傳統課堂形態。未來,新一代數字技術將革新教育服務供給形態,不斷創新數字教育資源呈現形式,提供多樣化智慧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協作式、翻轉式學習,激發課堂教學深層次變革,突破傳統教育邊界。

  一方面,數字技術使教育不再局限於校園和教室,學生借助智能終端隨時隨地享受教育服務,開展線上線下融合式學習,如走進科技場館、企業和田野進行實踐性和項目式學習,把社會變成學習大課堂。隨著教育數字化深入推進,不同教育組織通過數字技術相互聯結,實現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的教育場景互聯,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靈活的教育服務。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能夠為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社會提供支橕。以教育元宇宙為例,工信部等五部門近期聯合印發的《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倡導在各個領域建成泛在、通用、無感的元宇宙空間,有力支橕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文化強國建設。與以往的遠程教育、空中課堂相比,教育元宇宙將虛擬現實、數字畫像、教育智能體、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整合在一起,致力於打造一種泛在智能、虛實融合的創新教育服務形態,聚合形成高質量、體系化、多類型的數字教育資源,為全民提供智慧型教育服務供給。

  優化教育服務供給結構

  傳統教育服務供給主要依賴於政府的統一生產和單向主導,高品質、多元化、新模式的優質教育服務供給相對不足。而數字技術將使現代教育服務更加優質完善、現代教育治理更加科學高效。

  首先,數字技術將進一步優化教育服務供給結構,通過全面參與、內外結合等方式,讓更多的服務主體納入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除政府和學校外,社會、企業乃至個人都可以提供教育服務。同時,多主體參與還將助推教育精細化分工,讓更專業的主體負責更擅長的業務,確保教育服務質量穩步提昇。

  其次,數字技術進一步推進現代教育服務實現系統互通和用戶互認,實現學生培養一體化。例如上海市長寧區著力打造教育數字基座,為學校實行教、學、管、評、研全場景管理提供跨學段、跨平臺、跨學科的數據調取。區域內的建青實驗學校實施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貫制』,可隨時調取學生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周期發展數據,如學業成績、運動偏好、閱讀興趣、選課出勤、健康數據等,以便更有效地開展因材施教和個性服務。再如廣東省中山市教育信息港,包含三維學區、視頻互動、空中家校、移動作業、招考平臺、校安管理等30項綜合智能服務平臺,實現『一站式』教育服務。

  最後,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認證技術可保障在廣泛匯聚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基礎上,開展數據確權和資源確權,積極推動各類學習成果的數字認證和自由轉換。越來越多的數字教育平臺積極引入區塊鏈技術,支持學分互換和學歷認證,形成終身化『學習護照』,實現了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有機融合。

  (作者:李秀?、曹培傑,分別系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講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責任編輯:王聰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