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搜 索
在『大思政課』視野中孕育新時代青年擔當
2024-06-21 14:5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放眼思政課堂內外,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都為課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橕,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育人格局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當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紀疫情跌宕反復,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層出不窮、前所罕有。越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就越要『亂雲飛渡仍從容』。在新征程上風雨無阻向前進,更加需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辦好全社會的『大思政課』。

  完善頂層設計,強化制度保障力

  思政課作為賡續血脈、啟潤心智、補足精神之鈣的重要場域,理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予以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思政課』的重要論述,為汲取新時代『大思政課』的善用之道,做好『大』之文章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構建『大思政課』格局,是囊括『大平臺』『大師資』『大課堂』的總體工程,需要在頂層設計上下功夫。既要突出階段性的工作重點,也要注重各環節的有效銜接,以系統觀念、全局意識、戰略思維,打造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立體結構,為落實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根本任務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加強黨對『大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纔。』在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牢牢掌握黨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權,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辦學治校和教書育人的全過程,為處於『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學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通過科學有效的制度安排,提供『大思政課』建設的政治保障、組織保障和氛圍保障。各級黨委既要牢固樹立『共同體意識』,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工作責任制,以『責任清單』抓落實;也要積極探索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與『大思政課』工作格局的聯動機制,以『五育並舉』促成效,力爭在有力的制度保障中激發青年培育工作的正向反饋和綿長效應。

  突出價值引領,提昇政治領悟力

  『大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政治導向性和意識形態性,關系到黨和人民事業的薪火相傳和後繼有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這一點必須牢牢抓住。』在課程建設中,既要突出思想武裝,以透徹的學理分析為青年學子廓清迷霧、劃清界限、凝聚共識,也要著力提昇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程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築牢信念根基,掌穩人生之舵,在『小我』和『大我』的雙向融入中,實現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大思政課』是講道理的學科,道不明、理不清,則方向不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辦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顯然,思政課講的是涉及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大道理』,需要思政課教師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紮實的理論功底、深厚的實踐情懷和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以體系化、學理化的方式,深入淺出地為青年學子講好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講好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初心使命、歷史經驗、偉大成就,講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邏輯,特別是要引導學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思踐悟中,深刻體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保持與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的一致性。

  優化教學手段,關注課堂吸引力

  當代青年是平視世界、奮勇爭先的一代,強烈的表達意願和敏銳的時尚嗅覺使其偏好感性化的說理形式,需要思政課教師在善用『大課堂』上出真招、求實效,以豐富的教學手段,確保思政課堂的情感溫度、育人熱度和實踐強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形成並不斷發展的,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必須深挖實踐富礦,將抽象的思政課道理寓於社會實踐的鮮活案例和生動故事之中,借由案例討論式、情境體驗式、沈浸調研式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真實跳動的歷史脈搏中,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不斷提昇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與此同時,『大思政課』既要向生活世界拓展,也要對虛擬空間敞開,讓數字化、網絡化的教學手段真正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方法論依托。例如打造思政雲課堂、虛擬實踐平臺和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庫,不僅有利於打破時空條件對思政教學的場域限制,統籌推進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也能讓思政課教師在充分掌握教學素材的同時,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算法優勢,開展個性化教學定制,從而提昇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參與度和獲得感。

  融通育人過程,確保工作凝聚力

  『大思政課』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依托制度優勢,充分貫徹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夯實主體責任、優化資源整合、拓展育人空間,確保打通立德樹人工作的『最後一公裡』。具體而言,一是強化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體化邏輯。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育人共同體,關乎為黨育人、為國育纔,是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步驟。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各教學階段應當積極貫通教材、內容和授課形式,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在確保知識連續性的基礎上,能夠區分層次和維度地讓學生拓寬眼界、深化認知。二是打造黨、團、隊一體化育人鏈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中國共產黨是先鋒隊,共青團是突擊隊,少先隊是預備隊。入隊、入團、入黨,是青年追求政治進步的「人生三部曲」。』『黨』『團』『隊』,作為紅色接班人培育體系中有機貫通的邏輯環節,發揮著營造『大思政課』格局的政治紐帶作用。著力打造新時代黨、團、隊一體化育人鏈條,不僅在提昇階梯式育人成效、強化青年政治歸屬感方面意義深遠,也為深埋理想信念火種,確保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三是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關注課程聯動、強化協同育人是『大思政課』建設的題中之義。任課教師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囑托,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探索思政元素嵌入的有效路徑,力爭打造一批精品融合示范課,在全鏈路、多維度的育人實踐中,下好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一盤棋』,讓『大思政課』真正成為孕育青年擔當的『金課』。

  從『思政課』到『大思政課』的理念轉換,不僅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然之舉,也是在『兩個大局』復雜交織的歷史背景下,引導青年學子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不斷增強『四個自信』的關鍵步驟,對培育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意義重大。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2CKS013)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20YJC7200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黃小妹(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團委書記);高曉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王聰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