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纔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我國一直重視人纔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堅持實施開放的人纔政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纔政策』,『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纔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纔。要實行更加開放的人纔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纔,不求所有開發人纔,不拘一格用好人纔』,『要實施更加開放的人纔政策,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纔、科技領軍人纔、青年科技人纔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聚天下英纔而用之』。
實施更加開放的人纔政策是我國應對國際國內新形勢的戰略選擇。從國際看,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科技成果轉化更加便捷,我們既面臨歷史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世界上各個地區的人纔大規模、頻繁且高效率地流動,新一輪人纔爭奪戰已經打響。從國內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纔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政策措施不斷完善,體系不斷健全,開放度不斷增大,科技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面向全球的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向2023年浦江創新論壇致賀信指出,不斷加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力度,持續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中央人纔工作會議明確了人纔工作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及政策舉措,提出要『堅持聚天下英纔而用之』。這就要求必須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纔引進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纔制度體系,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
實施更加開放的人纔政策,既有利於我國加快實現科技強國目標,也有利於開展國際合作攻關,攜手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一方面,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背景下,通過實施更加開放的人纔政策,有利於匯集全球人纔,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加快實現科技強國目標。我國已經擁有一支規模宏大、結構不斷優化的人纔隊伍,具備建設世界重要人纔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基礎。通過更加開放人纔政策的實施,可以匯聚並用好一流創新人纔,在更大力度、更大范圍、更高層次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著力形成人纔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打造國際高水平人纔聚集的『生態圈』,最終促進人纔優勢加快轉變為創新優勢、發展優勢。積極推進人纔雙向開放,既要引進全球頂尖人纔為我所用,也要開闢更多渠道讓人纔『走出去』。另一方面,科技創新具有全球公共產品性質,通過實施更加開放的人纔政策,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最終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需要開展國際合作攻關,以開放聚創新之勢。聚焦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等全球共同發展挑戰,通過人纔交流和國際合作集智攻關,在實現中國自身發展的同時,讓科技成果為更多國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為增進人類共同福祉作出新的貢獻。
圍繞我國戰略目標,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確立更加開放的人纔政策構建與實施的思路原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纔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黨管人纔原則。實施更加開放的人纔政策,需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加快形成開放創新生態。首先,構建開放包容的國際科技合作環境,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最大限度引進全球創新資源。在數字化時代,開放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流,一國很難獨享科技創新的成果。只有更加開放,讓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纔能提昇創新的效率和速度,突破制約發展的科學技術瓶頸。必須加快建立便利高效、親切友好的國際人纔制度環境,不斷推進人纔發展從政策性優惠向體制性開放轉變。其次,圍繞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進人類福祉,著力打造有利於創新要素匯聚、創新成果共享的新生態、新格局。政策實施要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及合作中面臨的規則衝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不斷完善法律規則、倫理審查及監管框架,及時阻止違背科技倫理價值准則的行為。最後,『引用結合』,探索構建更加自主、協同、開放的制度,在『引、用、激、評』等人纔發展各環節形成公平競爭體制。
構建並實施更加開放的人纔政策,需要深化人纔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完善面向國際化人纔的政策制度及配套環境。各地區各部門應該結合自身特點和發展戰略,按照政策要素,出臺實施更加具有突破力度的具體政策舉措。政策實施需要緊緊圍繞戰略目標,堅持內外貫通融合,創新方法步驟,從具體政策措施設計、新型國際合作機制搭建、更加開放的人纔管理體制建設等層面,分步實施、層次遞進。
制定更加開放的引纔管理制度措施。統籌國家和地方、產學研各方和行業發展三個維度需求,不斷創新交流合作模式,調動創新主體引纔、聚纔的積極性,搭建新型國際合作平臺,吸引國際創新團隊、創新人纔和資本便捷化進入我國,完善國際科技人纔流動機制,打造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互促互進,逐步形成有利於國際人纔創新創業的管理體制。逐步實施與國際接軌的國際人纔招聘制度,遵循國際慣例促進引纔規范化、標准化和透明化,在重點高校、企業招聘一流科學家、工程師。持續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纔執業制度,建立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認可清單制度,放寬境外人纔參加全國職業資格考試的限制。實施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營造保護創造、尊重知識產權的創新創業環境。
采取更加開放的『賽』『獎』『訂』等合作模式。加強政策協調,努力打破制約知識、技術、人纔等創新要素流動的壁壘,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通過國內外人纔、資本、技術等創新資源的流動和交換,促進我國整體創新能力的提昇。針對我國產業發展急需的關鍵技術問題,設置國際科技項目擂臺賽,采取『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充分吸納國際智力為我所用。適當打破『剛性制約』,拓展柔性化人纔引進方式,探索訂單式的科技合作,通過對具體科技人員、具體科技項目的分解與組合,靈活高效地開展科技交流合作。推動國際人纔交流合作線上線下融合,對於重點關鍵的科技合作項目、中長期項目,以線下合作為主推進;對於靈活的短期合作項目,可在滿足合作質量基礎上,探索通過信息平臺的線上遠程合作方式。
打造更加開放宜居的高品質國際人纔社區。鼓勵各地方聚焦國際化、生態化、數字化,圍繞教育文化、創新事業、醫療健康、交通網絡、生態低碳等場景,通過體系化設計,形成國際人纔宜居社區。鼓勵創新建設『國際人纔一站式服務平臺』,通過整合政策資源、健全服務機制,為海外技術人員及家屬提供入出境、停居留便利,為國際人纔提供全方位、全流程、高品質服務,讓海外人纔『來得了、留得住、用得好、流得通』。
(作者:伊彤、劉彥蕊,分別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