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從中庸觀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4-06-21 11:21:49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列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元素,其中之一是『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就是中庸方法或者說是中庸觀念,是中國古代先哲們提倡的基本方法論原則和道德實踐原則。

  中庸觀念的核心是一個『中』字,內涵有五

  《論語·堯曰》中的『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已蘊含了中庸觀念。相傳堯讓位給舜時,把這個觀念傳給了舜;舜讓位給禹時,又把這個觀念傳給了禹。孔子的孫子子思作《中庸》一文,被宋儒與《論語》《孟子》和曾參作的《大學》一起列為儒學最重要的『四書』。

  中庸觀念的核心是一個『中』字。中原文化自古至今,用得最多的字是『中』。『中』就是『好』,就是『行』;『不中』就是『不好』,就是『不行』。中庸觀的內涵有五:

  一是用中、中用。用中:反對走極端,搞絕對化,認為『過猶不及』,主張『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中用:反對言過其實、虛而無用,強調適用,重視躬行。

  二是中和。《論語·子路》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國語·鄭語》中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是以承認差異為前提的。《左傳》中說『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正因為如此,孟子講『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既重視自己和別人的特殊性,又重視求合作和共贏,這就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與『求同存異』是處理個性與共性關系辯證統一的兩個方面。

  三是中時,或者叫『時中』。就是在天人關系上,不違天時,因時制宜、與時俱進。如《論語·學而》講『使民以時』。如《孟子·梁惠王上》講『不違農時』『勿奪其時』。

  四是忠誠,分而言之是忠信、誠實。孔子認為忠誠老實到哪裡都行得通,不忠誠老實到哪裡都行不通。《中庸》作者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五是慎,即謹慎。《論語·述而》中,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孔子重視謹慎,反對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這樣不謹慎的行為。《中庸》作者把『慎』看成中庸的內涵之一,提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中庸觀對中國共產黨人從方法論上認識馬克思主義、實行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產生著重要影響

  中庸觀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對處理本與末、大與小、內與外、天與人、因與革、知與行等關系也不例外。對立統一的兩方,必有一方處於主要方面,但只強調一方無視另一方則是與中庸相反的極端主義。中庸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觀念之一,對中國共產黨人從方法論上認識馬克思主義、實行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產生著重要影響。

  馬克思主義重視把方法搞對頭,重視把普遍性與特殊性聯系起來看問題和解決問題,反對只講普遍性不講特殊性的教條主義,也反對只講特殊性不講普遍性的經驗主義。這同『允執其中』,反對『過』與『不及』的中庸觀念是相通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寫了一篇《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文章,指出:『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能瞎說一頓。』這個方法,從理論上看就是馬克思主義所闡明的方法;從文化觀念上看,就是孔子反對徒手渡河的文化觀念的傳承。延安時期,毛澤東肯定中庸觀念的積極因素,指出:『「過猶不及」是兩條戰線斗爭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學,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兩條戰線斗爭,去肯定事物與概念的相對安定的質。』『「過」的即是「左」的東西,「不及」的即是右的東西。』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是在反對亡國論和速勝論兩個極端的錯誤中產生出來的。毛澤東對中庸中的『和而不同』『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給予了高度重視。他反復強調『削足適履,要打敗仗』,提出要奪取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我們不但要研究一般戰爭的規律,還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戰爭的規律,還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正是由於反對教條主義,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周恩來是守護和善用中庸智慧的智者。他在南開學校寫過《誠能動物論》的出色的作文。在革命和建設時期,他都重視『戒慎恐懼』的方法。周恩來的中和守衡、求同存異、瞻前顧後、左顧右盼、博采眾長、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等方法,無不凝聚著中庸的智慧。這些智慧尤其在周恩來協助毛澤東管理國家中發揮著毛澤東所稱贊的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把社會主義的普遍性同中國的特殊性結合起來,開闢出『中庸』的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提出計劃、市場都是方法,就是反對搞非此即彼的極端主義,而是將計劃、市場各自優勢的一面發揮出來,克服各自劣勢的一面。這是經濟運行方式上的『中庸』思維。毛澤東曾多次稱贊鄧小平照辯證法辦事。這是稱贊鄧小平辦事的哲學方法。這個方法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方法,也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特別是中庸的觀念。蘇聯解體30周年時,俄羅斯媒體反思解體的原因之一是沒有按中庸之道辦事:『那是改革與變化的時代,總有各類極端潮流大行其道,在思想領域這種情況尤盛。在上世紀80年代的蘇聯,存在極端左傾思想,即恢復計劃經濟,也有人極度右傾,即追捧市場原教旨主義。這樣的年代呼喚中庸之道』,『遺憾的是,在1986年至1988年,中庸之道未獲落實,人們沒能吃飽,存款無法保值,生活水平並未提高。極端性佔據了上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與重視中庸的文化傳統有密切的關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思維方法上的特點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庸觀的結合。

  第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為什麼要如此重視這句話?這是因為從經濟運行方式看,搞計劃經濟那一套行不通;追捧市場原教旨主義那一套也行不通,必須把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這是因為『老路』和『邪路』都是脫離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都是向一個極端發展的道路。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纔是把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起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

  第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社會主義並沒有定於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纔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這段話闡明,如果唯『母版』是從,那就會走向極端的復古主義;如果唯『模板』是從,那就會走向極端的教條主義;如果搞『再版』和『翻版』,那就會邯鄲學步、東施效顰,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最新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上的現代化,是把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起來、歷史和未來聯通起來的現代化,是通向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康莊大道。

  第四,這種思維方法也突出地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謙虛謹慎上:『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人民重托,牢記責任重於泰山。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麼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就與方法對頭密不可分。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