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

館內藏品。
在我省東南邊陲碧波萬頃的興凱湖畔,八五一?農場區域的當壁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臨湖而居。它始建於2001年9月,於2002年7月竣工,佔地面積1174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傳播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歷史、北大荒精神與文化的綜合紀念館。
進入紀念園區,遠遠望見一座紅色豐碑巍峨屹立,碑身正面『王震將軍率師開發北大荒紀念碑』金色大字熠熠生輝,背面鐫刻著概述北大荒艱苦卓絕創業歷程的碑文,瞻仰誦讀,頓覺心懷激蕩。
紀念碑後兩幅巨型漢白玉浮雕,以環抱形狀托擁著紀念碑,浮雕描繪了1958年以來,14萬復轉官兵、20萬支邊青年、10萬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及地方乾部、54萬城市知識青年,相繼投身於北大荒的開發建設滾滾洪流,將昔日漠漠大荒原變成今日『中華大糧倉』的史詩畫卷。浮雕背面,雕刻著王震將軍當年在密山火車站前廣場,動員復轉官兵進軍荒原時作的對聯:密虎寶饒千裡沃野變良田,完達山下英雄建國立家園。當年的宏圖願景,歷經三代人艱苦卓絕的接力開發建設,如今已變成美好現實。
浮雕後面,就是紀念館了,紀念館外觀神似抽象的漢字『北大荒人』,寓意北大荒人頂天立地、戰天斗地。步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大廳中央的王震將軍的半身漢白玉雕像,他堅毅的眼神仿佛正透過紀念碑,遠遠凝視著前方浩瀚的興凱湖。
紀念館由1個正廳和5個展廳組成,分為王震將軍生平事跡展、率師開發建設北大荒、建設現代化北大荒、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懷北大荒等展廳,館內展陳珍貴歷史展品2000多件,其中:國家二級文物3件、國家三級文物43件,包括王震將軍生前使用過的物品、開發建設北大荒時使用的犁杖、編筐等勞動工具及北大荒著名作家、藝術家創作的作品。
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一幅幅清晰的歷史圖片,一個個重新還原的歷史鏡頭,穿越數十年歷史煙雲,向參觀者述說著開發建設北大荒的艱辛歷程,展現著北大荒滄海桑田般的輝煌巨變。
在展廳一角,用彩色雕塑還原了1958年建設雲山水庫的勞動場景。1958年3月,根據王震將軍的指示,經勘測,決定在位於完達山西麓七虎林河上游興建中型水庫,以八五?農場為主建單位,集中4000餘名轉業官兵和職工組成施工大軍。當年6月,王震將軍再次來水庫工地看望轉業官兵,檢查施工質量和進度,並與戰士們一起抬筐填土、同吃同住同勞動。展館中至今陳列著王震當年與戰士挑土用的抬筐,它也是『奮斗200天建設雲山水庫』艱苦奮斗歷程的參與者、見證者。
鑄劍為犁,犁破億年荒原鐵與血;慷慨當歌,歌震九霄八千裡路雲和月。正是在開發建設北大荒的歷程中,孕育滋生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於開拓、甘於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它直接繼承和發揚了人民軍隊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吸收、融合和延伸『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是與時俱進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獲中央宣傳部批准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這是繼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黑龍江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之後,獲得的又一項殊榮。
北大荒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不但在幾代北大荒人身上得以傳承,而且,在新時期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發揮出更加積極的作用。
建設新時代北大荒,必須傳承弘揚北大荒精神。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不僅是北大荒精神符號,更是傳承弘揚北大荒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近兩年,紀念館接待省內外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團體190餘個,開展各類研學活動110餘次,年受教育人數20萬餘人次。特別是通過與省教育廳、八一農墾大學聯合打造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師社會實踐基地,先後舉辦社會實踐課5次,320餘名學員前來參觀學習,為傳播北大荒精神、豐富北大荒文化內涵、開闢北大荒精神教育陣地架起直通高校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