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專欄,讓我們一起跟隨鏡頭走進烏蘇裡江畔饒河縣,一起探密赫哲古老的漁獵文化。

『烏蘇裡江來長又長……』歌聲悠揚響起。
饒河縣文旅推薦官許婧文:這裡就是《烏蘇裡船歌》誕生的地方,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全國僅有的三個赫哲族鄉之一。在1962年,《烏蘇裡船歌》的詞作者胡小石和曲作者汪雲纔來到四排,在赫哲人的日常生活中汲取養分,尋找靈感。

饒河縣旅游發展服務中心講解員曲勝男:那時候胡小石還是一個小伙子,他就與赫哲本地人共同吃住在一起,捕魚、跳舞、聽伊瑪堪。勤勞朴實的赫哲人、蒼翠的大頂子山,還有我們美麗的烏蘇裡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這一首沾泥土帶露珠的船歌就此誕生了。
饒河縣文旅推薦官許婧文:《烏蘇裡船歌》的曲調來源於赫哲族民歌,赫哲族能歌善舞,但他們沒有文字,只有語言,所以歷史文化都是靠口耳相傳,這樣就形成了獨特的赫哲文化——伊瑪堪。
赫哲族伊瑪堪非遺傳承人盧艷華:伊瑪堪表演是說與唱相結合的形式,沒有任何樂器伴奏。就像我們現在的說唱藝術,主要講我們歷史、莫日根的傳說、生產生活等,是我們民族的一本百科全書。
饒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李鵬霄:2006年,赫哲族伊瑪堪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11月2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饒河縣文旅推薦官許婧文:『赫哲族是一個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他們沿江而居,喜食魚肉,善於鞣制魚皮,喜著魚皮衣,也被稱為「魚皮部落」,是我國唯一用魚皮制作衣服的民族。以大馬哈魚為原料制作的袍子,不僅輕便保暖,而且防水耐磨。』

國家非遺項目赫哲魚皮技藝省級傳承人尤雪松:『制作一件魚皮衣服和工藝品,要經過選材、剝皮、去鱗、陰乾、鞣制定型之後,然後再進行裁剪。制作這一件衣服需要100多張大馬哈魚魚皮。純手工縫制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

游客遠芳:『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真實的魚皮衣,真好看,摸著好柔軟啊。』
游客許作輝:『這麼薄的魚皮能做成一件衣服,真的為赫哲族人們的智慧感到特別的震撼。』
饒河縣文旅推薦官許婧文:『赫哲族人把傳承披在身上,把文化刻進骨血,時光之河緩緩流淌,非遺之火越燃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