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
立足於幾千年中華文明、涵養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反映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內含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質。通過10年的141場宣講,『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帶領大眾探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感受中華文明守正創新、開放包容的鮮明品格,體悟中華民族優秀價值觀念中蘊含的思想力量、道德力量、精神力量,不斷在全社會凝聚起實現強國復興的『精氣神』。
行走山河,核心價值觀宣講活躍在祖國大地上
『一部中國史,就是各民族誕生、發展、交融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強的歷史……』2023年7月,在西藏林芝巴宜區中學,時任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的麻國慶作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主題報告。至此,『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已走過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從首都北京到東北平原、從大漠孤煙到江南細雨、從三湘四水到椰風海韻、從雪域高原到彩雲之南……10年來,『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將講堂開到祖國各地的高等院校、重點企業、醫療機構、文化場館等場所。
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先民們留下多少文明遺跡、先賢們留下多少文化遺產、先輩們留下多少感人故事,它們散落於山河萬裡,於歷史深處熠熠生輝。『我們千裡奔波,到文明的發祥地、到時代精神的誕生地、到文化遺存的保護地,邀請權威專家、精心打磨講稿、細細整理素材,就是為了給觀眾呈現最原汁原味又精益求精的宣講。』『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承辦單位代表、光明網副總裁陳建棟表示。
2023年9月,在河南洛陽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時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的孫慶偉在作《堅定歷史自信正確認識夏代信史》報告時,開場便表示:『能夠在洛陽講夏文化,特別是在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展宣講活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夏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奠定了中華文明多元一統的歷史格局,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而近代以來,受極端疑古思潮和西方史學話語的影響,『無夏論』和『夏代歷史不可知論』盛行,對社會大眾的歷史認知和歷史自信造成巨大衝擊。在講到數代學術先賢前後接力,終於得出『二裡頭文化一至四期就是夏文化』結論時,懷著溫情與敬意的孫慶偉纔揭開謎底:『探索夏文化,是從洛陽開始,最後一錘定音也是在洛陽。在洛陽討論夏文化、宣講夏文化,無疑是最恰當、最適合的地方。』
10年來,『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以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跡、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為載體,溯源歷史、融通古今,闡釋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截至目前,現場聽眾累計5.8萬人,網絡直播觸達3.49億人次。
為往聖繼絕學,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時代光輝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
2013年8月,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沈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民族復興中國夢,一定要有核心價值觀的支橕!』2014年5月,『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首場活動中,時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的葉小文語調鏗鏘。這場拉開百場講壇序幕的報告,伏脈千裡奠定了溯史崇文的宣講基調。
從『民本』『尚群』『和合』等理念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千年春節禮俗文化到禮敬祖先、相親相愛、拜年慶賀等倫理禮節……10年來,百場講壇將核心價值觀承載的國家民族的精神追求、體現的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准,從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淵藪中抽絲剝繭,娓娓道來。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此前後,『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高頻次舉辦8場『文化傳承發展』系列宣講。從紅山、良渚、二裡頭、大運河、敦煌、雲岡、故宮等中華文化典型元素出發,帶領大眾深入探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宣講結束後,孫慶偉感慨不已:『通過宣講,我真切地體會到作為一個專業研究者,應該怎樣利用專業知識、專業素養,去講好文明故事、講好歷史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這是我們作為學者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這8場宣講的文稿,被整理編輯成《中華文化公開課》主題圖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交通大學青年教師王晨是百場講壇的忠實粉絲,他一邊翻看《中華文化公開課》,一邊感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理學大家張載寫下的「橫渠四句」,成為後世文人之追求。百場講壇集納了這麼多優秀的人文社科領域知識分子,他們何嘗不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為往聖繼絕學。』
賡續文脈,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纔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早在2014年9月,『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6場宣講中,當代作家王蒙就指出,弘揚傳統文化不是復古,不是向後看,不是否定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更不是否定革命文化,也不能把弘揚傳統與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對立起來。10年後的今天,王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語氣依舊堅定:『中華傳統文化仍然是一個富礦,可以從中開掘出更多的精神資源,能夠豐富我們對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認識體悟。』
從民本到民主、從萬物並育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通過一場場對中華文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淺出的闡釋,別開生面闡釋著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宣講時,曾專門介紹『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建設,以期真實完整地保護並負責任地傳承弘揚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讓文物活起來,就是讓文物蘊含的價值活起來,就是讓這些文物變成文化,跟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相結合,形成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文化。』
『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和傳播是一篇大文章。』回顧『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走過的10年,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難掩欣喜,『好在10年100多場,貴在10年100多場,還要繼續做下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每一個中國人心靈深處培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