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纔的良性循環,完善人纔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教育、科技、人纔『三位一體』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支橕作用。高校課程思政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應緊密圍繞並始終服務於教育、科技、人纔『三位一體』協同推進目標,將課程思政建設融入新質生產力發展,融入科教興國戰略、人纔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當中,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與時俱進。
強化育人導向,補足精神之鈣
『三位一體』視域賦予課程思政建設明晰的育人內涵,使思政課程育人導向更強。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的目的,是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纔。課程思政建設應堅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相統一的教育理念,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價值教育,著力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在價值塑造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有機統一起來,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成長為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把創新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每位教師都要結合自身專業特點進行教學創新,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加強創新訓練,培養學生自力更生、創新爭先的精神,激發學生尊重科學、科研報國的熱情,補足學生的『精神之鈣』,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積蓄新動能。
創新課程元素,延伸思政課堂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遵循科技創新精神,將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作為教育教學目標,助力科技創新發展。『三位一體』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要堅持教書育人與科技發展相統一,根據時代發展不斷創新課程思政元素,依托教材打造具有吸引力的課程思政元素庫。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環境中,高校培養的人纔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創造,從載人航天、『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問天』昇空,他們瞄准國家核心科技『卡脖子』難題進行攻關,取得了一大批原創性成果。高校在創新課程思政元素時,要將這些作為延伸課堂的重要內容,並進一步通過顯性或隱性的方式,將制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等現代化事業作為思政素材傳遞給學生,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激勵學生在打造國之重器過程中錘煉過硬本領,自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擔當重任。
搭建融合平臺,培養創新人纔
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高校創新人纔培養的重要抓手和實現方式。課程思政應該立足自身學科性質特點,深入挖掘不同學科蘊含的思政元素。同時,應該以多學科交叉的廣闊視野,探索搭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平臺』,統籌推進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纔培養,精准把握融合與共享,在學科交叉融合中發揮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
課程思政要在學科交叉融合中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深化創新素養教育,在科教融匯中發揮教育、科技、人纔三者相互賦能的集成功效,把優質教育資源和科研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和優勢,暢通教育、科技、人纔的良性循環,凸顯課程思政的新價值。同時,在教育、科技、人纔『三位一體』視域下形成集教學思維交叉融合、教學模式多元貫通、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於一體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培養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型人纔,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纔強國匯聚更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