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7日訊(記者 許諾)坐落在哈爾濱市香坊區和平路的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校內大醫之路上,李時珍、葛洪、王清任等21尊中醫藥大家白玉雕像靜靜佇立,校園裡,不時有同學們來這裡誦讀經典、溫故知新。17日,『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龍江新動能』——2024年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龍江采風活動正式啟動,30餘家全國重點網絡媒體組成的采訪團首站走進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黑龍江中醫藥博物館是黑龍江省唯一一家以『弘揚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科學知識』為宗旨的博物館,是隸屬於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綜合性高校博物館。館內由中國醫學史廳、龍江醫學史展廳、校史展廳、中藥標本展廳、中醫藥文化體驗廳五部分組成,以中醫藥為主題,以陳列展示為核心,以互動體驗為特色,是普及中醫藥科學知識和中醫藥國際傳播的重要場所,也是社會服務和中醫藥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

提神醒腦的薄荷,驅邪避穢的艾蒿,清肺止咳的枇杷葉,解表散寒的紫蘇,清熱祛火的魚腥草……走進黑龍江中醫藥博物館中藥標本展廳,頗具特色的中醫藥展品,吸引了采訪團的駐足凝視。『這裡有豐富的中醫藥歷史和文化寶藏,展現著獨特的中醫藥文化魅力。』中國吉林網王濤說,如今的中醫藥學不僅是一門簡單的學科,更像是一部對生命展開研究的百科全書,它的『復雜』與『奧秘』值得世世代代投身其中進行探索。


采訪團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在講解中了解中醫養生的精髓。『在中醫藥文化體驗廳有文化體驗和教學場景,在這裡可以沈浸式體驗、互動學習,在感知場景中觀摩中醫藥文化,這裡將會成為全國博物館的必打卡地之一。』來自中醫藥大省山西的黃河新聞網記者說,通過走訪參觀,更深刻地體會到中醫藥的博大精深,這裡不僅再現了中醫藥的光輝歷史,我們更要傳承普及岐黃國粹。

參觀期間,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為采訪團准備了『見面禮』。學校基礎醫學院溫病教研室張福利教授、方劑學教研室趙雪瑩教授、傷寒教研室孫許濤副教授等7名中醫專家開展健康義診活動。從中醫養生角度為采訪團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健康諮詢,記者們還體驗了針灸、推拿等治療方式,切實感受到中醫藥診療的優勢和獨特魅力,贏得采訪團成員的紛紛好評。

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一縷藥香跨越古今。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幾千年來,中醫藥學博采眾長,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是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的先決條件。作為全省僅有的高等中醫藥院校,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承擔起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職能,凝練龍中醫特色、挖掘中醫藥元素,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學校文化建設,不斷推動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這所創辦於1954年的黑龍江省高水平大學根深葉茂,欣欣向榮。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趙煒明表示,學校創建與『一流大學』相匹配的『一流黨建』品牌,強化意識形態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設,實施領航、鑄魂、強基、清風『四大工程』,推動黨建與業務工作融合的力度、深度、廣度、效度。積極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創新職能,從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高度,積極加強以『中醫藥文化』為特色的大學文化建設,精心打造『龍江中醫講壇』『中俄生物醫藥論壇』『中醫藥文化講壇』『名醫講壇』『校友講壇』『中醫藥青年論壇』等學術文化品牌,為加快建設高水平大學提供內在動力和文化支橕。
學校獲批成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依托黑龍江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校史館、高仲山紀念館、韓百靈紀念館等標志性文化設施,挖掘祖國傳統醫藥文化和龍江中醫藥歷史積淀,持續推動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擴大學校的文化影響力和輻射力,進一步豐富『黑土文化』內涵,為黑龍江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做出中醫藥人特有的貢獻,讓文化建設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為社會服務,並繼續加強國際交流,推動中醫藥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