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6月18日電 移動互聯網時代,調解、立案、繳費、開庭,是不是還都得要跑法院?在今天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網絡法治保障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一級高級法官周加海給出了答案。
周加海介紹,最高人民法院通過『三步走』,逐漸實現把線下審理搬到線上。第一步是在杭州、北京、廣州設立了三家互聯網法院,探索『網上糾紛網上審』,同步探索手機端的『移動微法院』;第二步是制定司法解釋,將在線訴訟推廣到全國法院,不只限於三家互聯網法院;第三步是推動修改民事訴訟法,使線上訴訟和線下訴訟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周加海介紹了一組數據:『2023年全國各級法院受理案件數量已突破4500萬件大關,其中有三成實現在線立案,一半以上的法律文書在線送達,大大提昇了審判質效,方便了人民群眾。』
周加海還提到,網絡也催生了大量的新類型糾紛,對於其中一些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或者法律規定缺乏相應的針對性,需要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裁判,在把握法律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明邊界、定規則,確保網絡不成為法外之地。
他舉例,一段時間內,網絡暴力現象比較突出,但法律規定比較原則,導致網暴受害者維權困難,一些網暴案件、重大惡性網暴案件最後不了了之。針對這一現實問題,去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會同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了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網絡侮辱、誹謗犯罪的公訴標准和辦案要求。『這個文件發布以後,反響熱烈、效果良好,現在重大惡性「按鍵傷人」甚至是「按鍵殺人」案事件明顯減少,意見的出臺發揮了它應有的效能。』周加海說。
周加海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將不斷通過制發司法建議、發布典型案例、參與網絡立法,聯動相關部門完善網絡治理,促進互聯網平臺履行相應的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努力實現涉網糾紛和違法犯罪的源頭預防和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