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規律地去剪,鏤空纔有效果』『你現在這個創意很豐富了』……走進位於龍沙區湖濱街道濱湖社區的剪紙創作基地,居民們在『崔氏剪紙』傳承人戚玉恆的指導下認真探索剪紙藝術。
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崔氏剪紙』脈承五代,四輩傳人,作品采擷民間及傳統藝術精華,屢獲國家、省、市大獎。傳承人戚玉恆經常在社區向剪紙愛好者傳授技能,這其中有幾歲的孩子,也有80多歲的老人,他們跨越年齡的界限,共同傳承這一古老藝術。戚玉恆說,『剪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我會認真教授學員,多組織參加各類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剪紙藝術,繼承和發揚好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民族文化基因,折射著民族精神特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我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等非遺資源種類繁多。近年來,我市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傳承體系逐漸完善,目前,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191項,其中國家級非遺名錄6項、省級名錄57項、市級名錄128項;我市現有國家級傳承人3名、省級傳承人50名、市級傳承人142名。『我市在保護傳承傳播好非遺項目基礎上,積極推動非遺更好融入現代社會、當代生活,讓非遺最大程度體現出它的當代價值。』市群眾藝術館非遺中心主任馬菲表示,在傳承傳播中,常態化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景區』等展示宣傳活動,不斷增強非遺的生命力和傳承力。
走進市第二幼兒園,中三班的小朋友正在聆聽老師對紮染操作的講解,小家伙們面對著眼前的各種工具躍躍欲試。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手中的各式布料逐漸呈現出了五彩斑斕的色彩,傳遞著獨屬於他們的創意和設計。市第二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苑雪娜說,『我們將紮染、皮影戲等非遺手工技藝引入課堂,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更能激發他們對非遺制作的興趣,通過認識非遺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讓傳統非遺技藝在新一代得以傳承和發揚。』
為了讓燦若繁星的非遺薪火相傳,我市不斷探索老手藝與新方式的有益結合,利用互聯網優勢,通過『老+青』組合模式,助力非遺的傳承與發展。積極推薦我市30名青年傳承人參加省級電商培訓班,針對店鋪打造、運營、銷售、維護等方面進行系統學習,成功開設電商店鋪14家。梅裡斯達斡爾族區文化館非遺傳承班、非遺傳承基地開闢網絡教學新途徑,由非遺傳承老師線上授課,真正實現了非遺傳承不停步、不間斷,讓非遺更便捷地走入人們的生活。
四弦琴造型的村口大門、廣場上英雄莫日根的雕像、街道上魚叉狀的路燈……走進梅區哈拉新村,濃郁的達斡爾民族風情撲面而來。在村裡有一條熱鬧的楚勒罕大街,每逢節慶活動,不足百米的小路兩旁擺滿了達斡爾族傳統服飾、特色美食、民族手工藝品等各式各樣的產品,游客可在其中沈浸式體驗達斡爾風情,感受達斡爾族非遺文化。
旅游為非遺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應用場景,激發了非遺的生機和活力。我市加強非遺資源的內涵闡釋、價值利用,培育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旅游精品線路,『龍江濕地鶴鄉多彩非遺之旅』入選全國非遺特色旅游線路,成為全省唯一入選線路。
舉辦『滾冰節』『抹黑節』『瑟賓節』等大型非遺傳統民俗節日,讓游客近距離感受傳統東北節慶的快樂。組織烏欽、滿族花棍舞等項目代表我省參加全國非遺曲藝周、全國秧歌展演等國家級活動,充分展現我市非遺文化的獨特風采。
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既是使命任務,又是重要發展機遇。我市積極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非遺工坊建設,支持非遺工坊產品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目前,全市共建設非遺工坊9家,培訓貧困家庭人員和殘疾人3000人次,幫助一些特困人員實現了居家靈活就業,帶動1000多名殘疾人、貧困人員通過制作非遺產品增加收入,實現傳承非遺和促進就業增收『雙贏』。
守護文化根脈,照亮未來之路。我市將持續拓展非遺保護載體,完善非遺保護體系,創新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強』起來,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