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進一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營造全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黑龍江省博物館(省民族博物館)圍繞『保護文物傳承文明』這一主題,開展公益性文物鑒定諮詢服務、『傳統與藝術的交融』沈浸式體驗活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研學課程、非遺進校園、LED大屏普法宣傳等豐富多樣的線下活動,帶領公眾觸碰歷史,體驗『非遺』之美,感受中華璀璨文明。
在省博物館公益性文物鑒定諮詢服務處,對藏品鑒定活動期盼已久的市民和藏友帶著自家的『寶貝』尋求專家鑒定。半天時間,專家組鑒定文物100餘件,包括瓷器、玉器、書畫、金屬器、雜項,並為市民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文物收藏常識,正確引導民間收藏,提昇公眾文物保護意識和參與度。
烏蘇裡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相約龍博』的課堂上響起了《烏蘇裡船歌》,宣講老師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介紹赫哲族的歷史沿革和風俗習慣,帶領小朋友們走進古老的漁獵民族。大家結合龍博館藏文物學習關於世居少數民族的知識,加深了對家鄉的了解,還能摸一摸、揉一揉魚皮,熟練地裁剪、粘貼,熱火朝天地制作精美的魚皮畫,沈浸式體驗國家級非遺項目——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共同感受赫哲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省民族博物館為了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到來,舉辦非遺研學、集票打卡、公益講解等多項活動,提昇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6月8日開館前半個小時,游客便在門口排起了長隊,等候領取哈爾濱文廟『傳統節日』主題票第五張——『端午節』票根。300張門票發出『秒空』,將節日氛圍拉滿,大家體驗『集票打卡』的快樂,感受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韻味。

為了增進青少年對『非遺』的了解,省民族博物館舉辦『石上彩繪——傳統與藝術的交融』主題研學活動,帶領孩子們深入探索蒙古族長調民歌、馬具制作技藝;滿族的剪紙、刺繡等黑龍江省世居少數民族的『非遺』項目。手工體驗環節妙趣橫生,宣講老師指導孩子們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融入到創作中,利用水粉顏料在石頭上作畫,或描繪少數民族『非遺』故事,或發揮想象勾勒京劇臉譜,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認同、熱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遺產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情懷。黑龍江省博物館(省民族博物館)將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不斷挖掘館藏文物資源中蘊含的文化價值,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為公眾認識『非遺』、愛上『非遺』創造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