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數據資源體系持續完善 『數智』力量扮靚美麗中國
2024-06-17 09:01:27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數據資源體系持續完善環境治理效能日益提昇

  『數智』力量扮靚美麗中國

  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日前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會上集中發布了一系列數字技術新產品、新應用,其中,以『生態雲』、數字水利、環境智慧執法監管平臺等為代表的數字生態應用成為本次大會的一個亮點。

  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於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中,是建設綠色智慧數字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並將『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納入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的目標范疇。

  近年來,在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中,傳統的『人力模式』已逐步被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等新興技術所代替,數字生態應用場景日益豐富。我國生態環境數據資源體系持續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更加系統化,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日益提昇。

  『千裡眼順風耳』讓生態監管更精准

  頂部裝有傳感器走航系統的車輛,可以一邊行駛一邊監測沿途的空氣質量;『平臺監控+手機APP預警』可以實現幾十座水電站生態流量的實時監測和短信預警;智慧管理平臺能在海量數據中精准篩查出環境違法線索……近年來,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搭上了大數據時代的『順風車』,依托5G、物聯網、北斗應用等『黑科技』,逐步實現了生態環境監管從『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迭代昇級,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見的迭代昇級,推動生態監管效能不斷提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黃沙口村伍家坑發現火情……』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現場,工作人員點開福建省林長制智慧管理平臺,一條由三明市清流縣黃沙口村生態護林員吳富生上傳的火情警報立刻彈出。

  『收到警報信息後,平臺已經第一時間通知鄉鎮、林業站及相關工作人員前往處置,及時將火情控制在萌芽階段。』智慧管理平臺開發公司工作人員蔡雅萍介紹,平臺應用相當於為森林資源監管裝上了『千裡眼』,幫助各級林長實時掌握森林險情,並及時跟進處置。

  不僅是森林火情警報,發現林業有害生物、野生動植物等的處置結果在智慧管理平臺上也能清楚查看。據了解,事件處理結束後,生態護林員還需將處置結果拍照並上傳平臺,形成『發現事件—處置事件—上報結果』的事件處置閉環。

  在依托傳統人工巡護方式的基礎上,福建省還進一步探索無人機監測『機防』方式,打破人工巡護受地形、氣候、交通等因素影響較大的難題。去年10月,全國首個一站式林業無人機應用管理平臺在福建落地,平臺匯聚了全省林業無人機飛行數據,依托無人機巡護成像清晰、定位准確、機動靈活等優點,為有效提高林業資源監管能力提供了技術支橕。

  相較於過去監管靠『人眼看』『雙腿巡』的『人力模式』,如今,無人機、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越來越多地在生態監管中應用。

  在河北雄安新區,人工智能專員『靈靈』成為生態監管領域的新晉力量。它對白洋淀的生態狀況了如指掌,不僅能准確『說』出白洋淀的水質情況,還能跟往年同期進行對比。

  『靈靈』的海量監測數據從何而來?答案藏在雄安新區『天空地淀一體化智慧監測網絡』裡。為實現對水質、大氣現狀的整體把控,雄安新區充分運用無人機、無人船、衛星遙感、地面自動監測站、水下機器人等現代技術,以數據為支橕建立了天空地淀立體智能感知『一張網』。拿白洋淀來說,由於淀泊星羅棋布,溝壕縱橫交錯,許多狹窄的河道處大型船只無法通行,給水質監測增加了難度。而無人船通過遙控可以在水下靈活穿越,執行水下暗管監測任務,並將水質監測結果數值實時上傳到監控指揮中心,為開展污水源頭管理提供參考。

  在北京市豐臺區,全國首個移動污染源智能監管雲平臺讓一些難以溯源的移動污染源也得到有效監管。

  大灰廠路12噸以上重型貨運車輛日過境通行數最多達400餘輛次;有尾氣排放超標車輛違規進入圍欄;有違規車輛停靠在看丹路……在移動污染源智能監管雲平臺上,豐臺區相關車輛的行車軌跡一一展現。

  結合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等,移動污染源智能監管雲平臺可以對轄區內12噸以上的重型貨運車輛進行『全天候』監控,精准查找車流量大的時段、路段。同時,對發現的違規車輛進行軌跡溯源,查找車輛始發地和停靠地,開展源頭整治。

  『智慧大腦』讓生態決策更聰明

  近日,在福建省永泰縣,佳信勞德巴赫(福建)啤酒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人盧朝光熟練地打開福建省『生態雲』中的『福建省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數據應用平臺』查看企業項目地附近生態環境管控要求是否發生調整,選擇用戶角色、用途後,眼前密密麻麻呈現出各色圖塊,對應的是不同生態環境管控單元。

  以前,城市開發和生態保護兩者之間如何平衡一直是個難題。項目能否落地?落地的最佳位置是哪裡?都讓生態環境部門感到『頭疼』。如今,在生態雲『一張圖』的助力下,福建省全面提昇『天上看—地面查—網上管』的一體化智慧監管能力,為分區差異化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決策依據,為地方引入產業項目提供指引,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這張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網格圖」上,每個管控單元都標注了涵蓋空間布局約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等方面的准入要求。有了「最強生態大腦」的幫助,不管是招商引資的政府部門,還是為新建項目選址的企業,都可以通過網上查詢了解到這個項目適不適合在這裡建,有沒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建。』福建『生態雲』的工作人員介紹,隨著系統集成、天地一體的『一張圖』不斷繪制完善,福建『生態雲』系統進一步突出數據賦能,不斷強化對水、大氣、土壤、海洋等生態環境數據的綜合開發利用,統籌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為培育綠色示范企業,提昇高質量發展含『綠』量提供數據支橕,為及時研判、系統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重要決策參考依據。

  助力土地規劃只是數字技術在生態決策上起到的作用之一,近年來,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在推動動物保護上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不久前,在2024年石首市長江大保護精准增殖放流主題活動中,石首長江大保護AI形象正式發布,魚翔淺底、江豚逐浪的美好景象成為新的城市風景線。

  此前,湖北省石首市就已經將長江江豚保護數字化提上日程。在天鵝洲保護區,海量數據驅動正幫助天鵝洲保護區在江豚保護上更好地作出決策。

  『過去,江豚保護數據主要依靠巡護人員手工填表格,統計難度大、費時費力,效果也不好。』為天鵝洲保護區設計智慧生態保護系統的聯想集團大數據開發師表示,通過研發江豚識別AI算法、搭建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提高保護區信息調度及管理水平,困擾長江江豚保護多年的老問題得以解決。

  通過智慧大屏,江豚的活動狀態、保護區環境監控數據、巡護人員數量、設備狀態等信息一覽無餘。從棲息地水溫、水壓、溶氧率、pH值,到江豚的行為活動、健康狀況等,有關數據不再需要巡護員人工記錄在本子上,研究人員只要通過簡單查詢,所有的信息便能一一呈現。

  多少餌料能滿足一只江豚的營養需求、什麼樣的水質對江豚的健康發育更有幫助、適宜江豚繁殖的最佳季節是哪幾個月……通過與數據管理平臺聯通,復雜的保護數據及保護成果以直觀的方式展示在管理人員眼前,為決策制定提供指南。不僅如此,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對鯨類進行遷地保護的保護區,天鵝洲保護區多年來積累的江豚保護數據和監測數據,對指導其他江豚保護區優化遷地保護方法也有著重要參考意義。

  海量數據與強大算力不僅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高效監測、主動預警的『千裡眼』,還為及時研判、系統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科學分析、有效應對的『智慧腦』,推動決策過程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

  『一體化運用』讓生態治理更高效

  6月,我國南方進入主汛期。水利部預計我國今年主汛期旱澇並發、澇重於旱。依托數字孿生技術,我國正逐步構建起具有『四預』功能,即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的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廣東數字孿生北江系統就是其中之一。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今年珠江流域的編號洪水防御中,該平臺提前兩天半預報將發生特大洪水,成功將洪水量級控制在北江大堤安全泄量以內。

  『4月19日17時,基於當時的氣象降雨,數字孿生北江水文模型預報48小時之後北江流域80%范圍的雨量將超過200mm,數字孿生北江系統滾動預報顯示石角站22日洪峰流量可能達到19300立方米/秒。』工作人員介紹,隨著雨情的變化,數字孿生北江持續開展『預報—調度』一體化分析。廣東省水利廳根據預演成果優選調整水庫調度方案,精准削峰錯峰,調度北江乾支流水庫提前預泄,成功化解特大洪災風險。

  『數字孿生北江系統』通俗而言,就是依托智慧水利平臺,在數字空間為實體北江構建一個『雙胞胎兄弟』,通過基礎數據對水系情況進行模擬和預演,同時形成應對預案,為水域治理提供參考。

  構建智能高效的監測感知網絡,獲取『原型北江』的動態數據,是數字孿生北江系統建設的基礎,也是關鍵所在。數字孿生北江系統新建並整合了流域內4323個雨水情監測站點、832個視頻監控點以及重要水庫的閘門開度和水工程的安全運行狀態等關鍵數據,為全面准確掌握雨情、精准預測提供堅實數據基礎。

  不僅為『四預』賦能,智慧水利平臺還通過新一代無人機和衛星遙感信息技術,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感知網,有效提昇災情預測和災情應對能力。一方面,通過無人機低空監測北江現場災情,航拍影像圖和現場視頻並實時傳回平臺;另一方面,利用SAR衛星遙感監測,結合歷史數據對北江乾流及連江沿岸的主要受災點進行深入解析,評估淹沒區域對人口、GDP及農作物的具體影響,為環境影響評估、治理及重建工作提供有力支橕。

  數字技術整體性思維也被廣泛運用在草原生態治理中。內蒙古草原寬廣遼闊,傳統的治理模式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內蒙古森林草原生態系統數字化監管與服務平臺的出現則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這個平臺實現了對草原資源的全方位、實時、精確監控,有效應對火情、病蟲害以及違規放牧等風險,顯著提昇了草原生態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在鄂爾多斯草原,幾架無人機在上空盤旋,將草原上的一草一物『盡收眼底』。得益於無人機這一『空中管家』,數字化監管與服務平臺能夠對草原牲畜數量進行精准識別與計數。同時,在衛星遙感技術的加持下,草原監測實現了無盲區、『全方位』覆蓋,草原長勢、草原火情、病蟲害等情況盡在管理人員的掌握中,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管理人員便能迅速作出反應。

  同時在為草原治理忙碌的還有草原網格監管人員,他們通過手機APP上報和記錄草原網格化管理的日常工作,執法人員快速響應違法事件,管理人員實時掌握管理區域的關鍵信息,確保草原生態保護高效運轉。

  每一顆飛沙走石、每一條運行軌跡、每一個騰空跳躍、每一次波濤奔湧、每一片茵茵草原……在數字生態加速發展的今天,它們在數字世界裡一一映射,賦能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未來,數字技術與生態環境保護將深度融合,生態環境現代化治理水平進一步提昇,全領域改進提昇、全地域協同共建、全要素流動共享、全過程管控共治、全方位塑造共融的大生態保護藍圖將被擘畫。

  本報通訊員林靈 王崢榕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