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搜 索
未成年網民規模突破1.9億 為『小用戶』提供『大保護』
2024-06-15 15:48:01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年齡雖小,問題不小

  『剛把軟件卸掉,孩子又偷偷裝上了!怎麼辦?』福建省廈門市一個社區的家長群裡,居民王麗華發來求助信息。這些天,孩子放學回家頭件事就是刷短視頻,不僅耽誤睡覺,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

  更讓王麗華頭疼的是,平臺推送的短視頻並不適合小學生觀看。沒收手機後,孩子哭鬧不止,無心學習。她開始擔心孩子陷入『短視頻沈迷癥』。

  這樣的孩子可不在少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對全國中小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33.4%的青少年對『我不能忍受沒有手機』表示同意。

  沈迷網絡,不只影響學習。看似閑時『刷一刷』、偶爾『看一看』、隨手『拍一拍』,其中可能蘊藏著多重風險——為牟取暴利,一些應用軟件通過短視頻、游戲裝備、表情包等,將迷信暴力、色情低俗等信息向未成年人傳播。

  前段時間,北京市民王鵬發現讀中學的兒子正在瀏覽某網絡論壇,屏幕上有幾串鏈接,需要注冊付費纔能登入。出於關心,他付了60元『會員費』,發現其中都是低俗視頻。

  這些不良信息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同時,還會誘導他們誤入歧途:10歲小學生打賞網絡主播,花掉母親17萬元;15歲少年沈迷網絡賭博,偷刷家長2.7萬元;14歲男孩玩游戲被罵後跳樓,導致終身殘疾依然難戒網癮……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頻頻引起社會熱議。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檢察廳廳長?傑提供了一組數據:2020年1月到今年9月,檢察機關起訴成年人涉嫌利用電信網絡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16萬人。

  『防沈迷』仍有漏洞

  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大力推動下,各類短視頻、游戲類平臺都上線了『青少年模式』或『防沈迷系統』。

  記者打開某短視頻平臺發現,在『設置』菜單中,可以開啟『青少年模式』,每天最長使用時間為40分鍾,且無法進行打賞、充值、提現等操作。用戶開通、關閉青少年模式均需輸入密碼。

  不少家長表示,防沈迷系統有一定效果,孩子上網時間確實減少了。但對一些不服管的『熊孩子』來說,仍然防不勝防。

  『單憑一個系統設置,很難徹底消除孩子對網絡的依賴。』北京市海淀區市民劉陽說,『進、退青少年模式只要一串4位數密碼,孩子偷偷瞄一眼就能解除,太簡單了。有的平臺無需注冊就能使用,孩子刪除應用後重新下載,就能輕松繞過限制。有時還會向爺爺奶奶求助,另開新號。』

  記者發現,目前一些大型網絡平臺建立了防沈迷系統主動觸發機制——可通過地理位置判定、用戶行為分析等技術手段,篩選甄別未成年用戶,然後自動切換到青少年模式,但多數平臺都還處於手動啟用狀態,無法有效識別用戶是否『未成年』。有些應用軟件甚至打著可繞過『青少年模式』的旗號,誘導未成年人充值,這些削減了『青少年模式』的保護作用。

  除了網絡平臺本身的漏洞,部分監護人網絡素養的缺失,也是未成年人繞過『防沈迷』的成因之一。

  『盡管我們采用了人臉識別等技術協助甄別冒用成年人身份信息的未成年人用戶,但成年人協助未成年人繞過防沈迷監管成為最大難點之一。』騰訊『成長守護』負責人鄭中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在她收到的未成年人消費申訴中,98%的實名信息為成年人,其中有超過70%賬號觸發過人臉識別並通過驗證,這說明有成年人幫助孩子繞過防沈迷措施。同時,冒用、售賣平臺賬號的黑色產業鏈仍然存在。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在調研樣本中,有九成農村留守兒童長期使用專屬手機或者長輩的手機。

  『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缺乏網絡素養,會直接影響對其子女上網的管理效果,進而在教育子女使用網絡過程中出現簡單粗暴等行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貞會說。

  讓『防護網』發揮效力

  如何應對這些難點?日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出臺讓解決路徑逐漸清晰。作為中國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條例》將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對於社會關心的議題,《條例》均作出具體規定。比如,針對未成年人網絡非理性消費問題,明確提出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合理限制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的單次消費數額和單日累計消費數額等,這意味著網絡服務需要建立有效用戶身份認證和年齡分級系統,實施差異化服務策略。再如,明確規定加強學校、監護人對未成年人沈迷網絡的預防和乾預,要求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建立健全防沈迷制度,細化網絡游戲實名制規定等。

  漸趨完備的制度體系為未成年人設置起『防護網』,如何讓這張防護網發揮最大效用?

  『一方面,互聯網平臺應做好自律,主動加強防沈迷機制,嚴格打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內容和行為。』王貞會表示,『另一方面,互聯網平臺還應充分發揮對未成年人數字成長的賦能作用,讓數字技術助力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

  鄭中表示,『建立健全防沈迷制度』,應進一步向科技借力。網絡平臺等可運用身份識別、大數據分析等,進一步鞏固技術手段對防沈迷的助力。

  除了技術層面,鄭中認為『堵疏結合』是未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需要努力的方向。『目前,互聯網行業整體仍然聚焦在對未成年人使用時間和消費額度的限制上,在正面引導方面措施較為有限。我們應當從網絡素養教育和線下科普資源等方面入手,豐富未成年人的課餘生活,提昇監護人網絡素養,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真正有效的正面引導。』

  『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不能單靠政府、企業、家庭、學校中的任何一方。』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說,多方共治、久久為功,纔能營造風清氣朗的網絡環境。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