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政和城關往東北驅車約40公裡,一路愈發涼爽。遠遠看見村口高聳的『狀元杉』,政和縣嶺腰鄉錦屏村快到了。
因山似錦屏列,水如翡翠冷,這個深山裡的古村得名『翡翠錦屏』。
『狀元杉』附近,一條溪流穿村而過,溪水清可見底,水中游魚來去。溪面上橫跨的古廊橋,曾是茶銀古道的一部分,見證了古時『三千買茶客』往來穿梭忙於討生計的歷史。
錦屏村地處閩浙兩省三縣交界,是政和工夫茶的發源地,也是政和白茶的主產區。明清時期,錦屏村是重要的茶葉、食鹽集散中心,茶葉等特產經古道運至福安穆洋再發往福州,經福州銷往海內外。村裡人的生活必需品如食鹽等,也通過古道從穆洋運回錦屏。
漫步錦屏,山青水碧環境宜人。奇峰疊翠間,古民居、古茶樓、古廊橋、古隘口等散落布局。這裡至今留有3條保存完好的茶鹽古道,總長35公裡。
踏上古道,青石板上圓形凹陷的杖窟仍清晰可見。當地人介紹,這些杖窟是由古代運貨郎的『登山杖』拄在石頭上,歷經不計其數的敲擊和摩擦纔得以形成的。
『自宋以來,錦屏即為北苑貢茶主產區之一。』政和縣副縣長、嶺腰鄉黨委書記裴俊巍介紹。
村裡有兩株樹齡都超過400年的古茶樹,被茶農稱作『仙岩茶樹王』,是當年產茶實力的見證。新落成的茶葉文化館,用豐富的圖文資料、實物展示等,詳盡地呈現『百年工夫,千年貢眉』的歷史。
延續千年茶香。如今,當地以『樹齡老、生態好、不打藥』為標准認定錦屏村內的生態茶園,通過數字化監管手段,不斷提高茶葉品質,打造了『錦屏野小白』區域公共品牌。小葉種茶樹面積達4000多畝,且樹齡大多在百年以上,其中樹齡200年到400年的古樹單株近300棵。2018年,錦屏被劃入福建省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基地。2021年,全省首個原生茶樹種質資源野外定點觀測站落地錦屏村。
除了茶,錦屏還因古銀礦名噪一時。
錦屏古銀礦開采始於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延續359年,民間以『八萬采銀工采礦興鄉』來描述當年盛況。
古銀礦遺址現在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小礦洞數百處。洞內巷道縱橫交錯,寬窄不一,大的如廳堂,小的要匍匐纔能進入,形成洞中洞、洞上洞、洞下洞、洞洞相通的奇觀。從展示館裡陳列的采礦運礦工具到滿布山間的礦洞遺跡,一段『銀絲牽金瓜』的歷史在觀眾眼前徐徐展開。
背靠深山,錦屏的自然資源尤為富饒。其中,諸多古樹奇樹引人注目。除了村口樹齡已有1100餘年的『狀元杉』,村子另一頭還有樹齡800多年的千手觀音柳、樹齡560餘年的銀杏王,以及新近成為網紅打卡點的一棵百年柿子樹等。此外,虎頭漈、天門漈、三疊瀑等瀑布和冰臼群遺跡也頗為壯觀。
飽經風霜的古建築同樣受到保護。一批常年無人居住的破舊民宅通過篩選、修繕再利用,煥然一新成為展示館、畫友之家等場所,村裡的基礎設施也隨之提檔昇級。
坐擁『富礦』,錦屏村近年來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打造翡翠錦屏景區,推出鄉村生態觀光游、尋幽問古探險游、問道政和工夫游等3條旅游路線,並通過開展『網絡名人看政和』、『曬秋』攝影賽等宣傳活動,打開村裡的知名度。
越來越多的村民趁機吃上了『生態飯』,吳芳德就是其中之一。工作日的中午,纔剛過11點,吳芳德經營的『萬新豐』農家樂就來客了。招呼客人的間隙,他與記者聊起家常:『我在自家房子裡辦起農家樂,還開了家小賣部賣土特產,生意不錯,去年一共有18萬多元的收入。』現在客人越來越多,他准備再添置幾張桌子,讓更多遠道而來的客人吃得舒心。
據介紹,節假日期間,村裡日均接待游客1000餘人次,平時周末也有不少遠道而來的游客。
歷經千年洗禮,茶銀古村錦屏如今已成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生態文化村,正努力續寫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