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逐綠前行向未來——山東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觀察
2024-06-05 09:00:37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黃渤海上,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海洋牧場迎波『共舞』,融合發展實現降碳減排;勝利油田,二氧化碳從工業尾氣變身『驅油』功臣,更多『綠色油』注入能源飯碗;黃河北岸,前沿產業紛紛落子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齊魯大地,一幅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畫卷徐徐鋪展。

  2022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持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以此為新起點,產業體系完備的經濟大省山東,著力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集群聚合,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塑造發展新優勢。

  以轉促新:傳統產業動能澎湃

  鹼水和豆油通過軟管進入設備,迅速發生反應,產物排入含有酚?試劑的收集瓶中,生成粉紅色的溶液。

  這是記者在山東豪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看到的連續流微反應器演示的皂化反應。公司副總經理唐立星說,連續流微反應器能夠實現反應和換熱同時進行,大幅提高換熱效率,在工業化應用中可實現能耗節約30%至50%。目前,豪邁公司已成功研發出適用於硝化、氯化等10個危險化學反應的連續流技術及裝備,探索出精細化工領域更為安全的生產模式,助力化工行業轉型昇級。

  山東是化工產業大省。據介紹,近年來,山東以『減量、整小、上大,減油、增化、延鏈』的思路優化石化產業布局,推動鋼鐵行業降能耗提質效,全省萬元GDP能耗持續下降。同時,聚焦冶金、化工、輕工等重點產業,持續加大技改力度,延長產業鏈條,讓傳統產業煥新發展。

  借助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的機遇,傳統工業企業紛紛加強新技術新產品創新迭代。

  在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一號工廠生產車間,記者看到,穿梭於各個裝配區域之間的,不是員工,而是自動化叉車等運輸設備。只需要設定好程序,它們就可以將一批批物料運送到指定位置。

  『2004年建廠時,自動化率不到20%,如今這條生產線的自動化率超過60%。』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一號工廠廠長助理吳連偉介紹,工廠研發機器人技術、視覺技術等,持續推進生產線自動化改革,並整體推動智能物流在發動機領域的有效應用。目前,工廠已經在加工、裝配、物流、測量四個方面實現自動化,大大提昇生產效率。

  青島即發集團年產1000噸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產業化生產線平穩運營,整個過程不需一滴水;位於東營的中金嶺南公司探索煉銅工藝『三段』變『兩段』,實現節能20%以上;濟寧龍拱港將海港理念引入內河港口,突破了磁釘定位導航限制,定位精度達2厘米以內……從產業源頭抓起,在創新上下功夫,山東傳統產業通過科技賦能加快蝶變。

  以新促轉:新興產業生機勃發

  『天上有星、陸上有箭、海上有船』,聚焦海上火箭發射的航空航天產業正在濱海小城海陽市迅速崛起。

  從總裝、測試,到出廠、發射,再到配套服務,商業航天產業全產業鏈企業都能在海陽找到。東方航天港(山東)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華說:『我們全力打造火箭技術准備、星箭對接、碼頭合練、遠控測發、測控通信、出海轉運全鏈條功能模塊,力求形成「前港後廠、北固南液、系統集成、出廠即發射」的能力布局。』

  海陽航空航天產業,是山東以『政府+鏈主+園區』模式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縮影。近年來,山東提速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節能環保等全產業鏈發展,培育濟南空天信息、青島人工智能、煙臺東方航天港等未來產業集群,培育『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180個,總規模達8.9萬億元。

  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及零部件產業園項目二期即將交付。『濟南比亞迪2023年生產整車24萬輛,今年目標是30萬輛。』比亞迪集團山東省總經理徐磊說,比亞迪將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結合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優勢,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促進山東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著眼未來,以新促轉。山東在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中交出亮麗的『成績單』:集中培育32個省級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5個省級未來產業集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10家;萬華新材料低碳產業園、鵬輝能源儲能電池等項目加快建設。

  與此同時,數字賦能成效顯著。漫步在青島海爾科創生態園,車輛餘位實時監測系統可讓員工實現『零等待』通行;智慧門禁系統可在0.3秒內完成人臉識別無感通行;『樓宇大腦』能根據氣象數據、室內外溫濕度、人流分布等智能調節能耗……一個個智慧場景觸手可及。

  山東省工信廳廳長張海波介紹,山東近年來開通了全國首個數據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累計建成5G基站22萬個,2023年全省信息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增長10%以上。

  系統變革: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在山東,無論政府還是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共識已成為謀劃發展的深層動力,降碳、減污、擴綠也正在改變這個經濟大省發展的底色。

  威海乳山市,海風陣陣,一處處工地塔吊林立,一個個車間繁忙有序,明陽智能、遠景能源等海上風電及海工裝備領軍企業齊聚於此。

  山東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山東正加快建設膠東半島核電、海上風電、魯北鹽鹼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建成投運國家首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1000萬千瓦項目2023年4月納入國家第三批大型風光基地清單,海陽核電二期工程全面進入土建施工高峰期。截至4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已突破9800萬千瓦,新型儲能並網裝機超過448萬千瓦。

  『不僅僅是能源領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說。

  山東通過實施碳達峰『十大工程』,分步出臺若乾措施和實施方案,全面提昇各行業能效標准。

  ——追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成為企業共識。

  在日照市經開區,亞太森博(山東)漿紙有限公司通過生物質廢棄物發電實現能源基本自給自足,每年降低300多萬噸碳排放,節約120萬噸標准煤;煙臺冰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將臨近廠區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氣提純制成高純度液態二氧化碳,用於焊接、乾冰生產等多種行業。

  ——看不見的碳排放正成為社會發展有形的標尺。

  一些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園區、近零碳社區開始發揮示范效應:青島市市南區充分利用工業餘熱、潮汐能、太陽能等能源,把既有社區改造成『零碳社區』;京臺高速濟南服務區利用光伏發電配合儲能及綜合能源管理系統,每年減少碳排放超1700噸;長島所轄的大黑山島成為全國首個負碳超過2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負碳海島』。

  生態優美、環境安全,是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內涵之一。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侯翠榮介紹,山東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2023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連續第三年達到『30+』水平,優於國家下達的年度目標10%以上;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優良水體比例84.3%,超年度目標15.7個百分點。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爭先譜新篇。山東省發改委主任孫愛軍說,當前的山東,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更優了,發展動力更強了,質量效益更高了,山東有底氣、有信心推動經濟持續向好、長期向好。

  文字記者:栗建昌、王陽、邵琨、叢佳鑫

  視頻記者:王歡

  海報設計:曾學真

  編輯:郝亞琳、朱舜、徐金泉、羅曉光、陳海通、金怡、程昊、郭潔宇

  統籌:方思賢、王潔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