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勞動譜寫時代華章,奮斗創造美好未來。剛剛過去的五一勞動節就是致敬勞動者的節日,這其中就包括技術工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橕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無數高技能人纔發揮專長,找到定位,既為制造強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又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成就了夢想。今天,我們就認識他們中的幾位,看看他們是如何在工作中不斷突破,精益求精,練就絕活的。

2024年4月26日凌晨,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對接,空間交會對接離不開一個非常關鍵的部件,就是『對接機構』。
航天科技八院149廠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介紹,神舟飛船用的對接機構能夠在兩個飛行器高速飛行的瞬間,實現兩個飛行器柔性連接,在兩個飛行器之間建立一個剛性的氣密通道,宇航員可以不穿宇航服在兩個不同的艙段裡工作和生活。
飛行器環繞地球在太空飛行時,速度達到了每秒7.9公裡,在兩個飛行器高速飛行時,對接機構可以實現它們之間的捕獲、校正、對接,為空間站長期在軌運營提供技術保障。

王曙群,中國航天特級技師,他帶領著國內唯一一個裝配、調試載人航天對接機構的團隊。30多年前,王曙群從技校畢業,進入航天科技集團工作,成為一名技術工人。剛進廠時,王曙群跟著師傅,每天在鉗工臺上學習鏨削、銼削、鋸切、劃線、鑽削等各種技能。因為勤奮好學、喜歡鑽研,王曙群很快掌握了過硬的技能,成為企業在工裝模具制造方面的骨乾技能人員。
1995年,上海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開始組建對接機構研制團隊,主要負責對接機構零部件的研制和組裝。王曙群作為優秀的技能人員,成為對接機構研制隊伍中的一員,負責精密設備的安裝。
沒有任何技術經驗可以借鑒,全靠從零開始摸索,在沒有參考資料的情況下,研發團隊用了兩年時間,做出了第一臺原理樣機。然而,樣機上了測試臺,測試結果卻讓研發團隊大失所望。問題出在哪?面對數萬個零部件、上萬米的導線,問題查找起來如同大海撈針。

王曙群:『我們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只能通過最笨的辦法一點點去嘗試,把各種可能性先羅列出來,然後一項一項去試。』
那一段時間王曙群就像著了魔,一次次地試驗,一次次地試錯,腦子裡想的都是公式、數據、算法。經過一年多的苦苦摸索,在150多萬個數據中,王曙群終於發現控制鎖鋼絲繩的張力細微變化導致了鎖的不同步。他迅速提出了方案,一舉解決了對接鎖同步性協調的難題。
王曙群每天都會隨身攜帶一本記事冊,一有新的想法或者經驗、教訓,他都會及時記下來。像這樣的記事冊,王曙群一年要用完好幾本。
從1995年的原理樣機研制開始到正式產品驗收交付,這一步跨越研制團隊用了16年。2011年11月3日凌晨1點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順利完成首次交會對接。對接機構在實現太空穿針引線的超高難度動作中始終表現完美。
隨著首次交會對接的成功,王曙群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投入到產品化的生產制造中,他掌握了多項專利技術,申報的創新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這期間,他完成了大學專科、本科的學習,成為知識型產業工人的代表。

近年來,我國高技能人纔隊伍建設進入『快車道』。目前,高技能人纔已經超過6000萬人,他們活躍在我國的各行各業,他們生產的產品有的在太空中閃耀,為我國的航天航空事業添磚加瓦,也有的產品看似毫不起眼,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易拉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易拉罐易拉環模具只能從國外高價進口。在江蘇無錫,一家民營企業成功研制出了這種模具。

原無錫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組班長陳亮介紹,拉拉環的時候,預埋一個線痕在裡面,預埋的線痕不能深也不能淺,太深了漏水自爆,太淺了拉不動,線痕的要求非常高,刻線痕的刻線刀要求的精度更加高,我們力爭把它做到0到2微米以內。
陳亮,國內首批易拉環模具的研制者之一,全國勞動模范、技術能手,行業內的人稱他『微米大師』。1998年,陳亮考入無錫的一所技校,學習模具設計與制造,畢業後,進入無錫市的一家制造模具的民營企業工作。
一次,公司接到一個電視機高精度定位零件的訂單,要求把精度控制在2微米內。當時,國內多用傳統刀具來進行加工,精度只能達到4微米。老師傅們多番嘗試未果,便想到了愛動腦筋、能鑽研的陳亮。陳亮打破常規思維,創新性將『銑』和『磨』兩道原本完全不同的工序組合,在機床加工中使用精密砂輪磨削。
經過不斷嘗試,一周後,陳亮成功把產品精度控制在1微米,這是國內這類產品的精度首次達到1微米,同時也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陳亮『一戰成名』,『微米大師』也因此叫響。
這些年,我國持續地進行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構建了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陳亮積極參加工會組織的技能培訓,從學徒工一步步學習、積累,堅持考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先後獲得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的資質。
隨著國家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不斷深化,產業工人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寬,高技能人纔與工程技術人纔職業發展通道也被打通,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纔,可參加工程系列專業技術人纔職稱評審。陳亮也報名參加了工程師的職稱評審。2023年4月,他一直期盼的正高級工程師終於評定了。

2023年底,陳亮回到母校成為一名教師,專職培養新一代技術工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推進7年來,多項舉措在全國各地、各產業全面推進、不斷深化,廣泛惠及廣大產業工人,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逐漸壯大。越來越多的一線工人,像陳亮一樣憑借著專業的技能獲得了高級工程師的職稱。而在產業一線奮斗拼搏的,不僅有陳亮這樣的工人中的『教授』,也有原本實驗室中的教授跨界成為工匠。
在2023年的全國職工數字化應用技術技能大賽決賽中,46歲的陳照春憑著過硬的數字化知識和焊接技術,指揮著機器人焊接出8條堪稱完美的焊縫,最後摘得機器人焊接比賽的桂冠。和參加本次機器人焊接比賽的絕大多數選手不同,陳照春並非焊工出身,而是待在實驗室的標准科研人員。
陳照春是一名高級工程師。在大學時,他學習的是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畢業後到福州大學自動化研究所工作,幾年後來到福建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現在擔任研究院新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科創團隊的負責人,一直從事工業機器人的研發。
2019年,陳照春跑到焊接車間拜師學藝,學習手工焊接。一個年過半百的科研人員,放著實驗室不待,為什麼非要紮進車間當『學徒工』呢?

福建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新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陳照春:『特種設備生產企業,比如焊接領域,在用工上有一些困難,因為焊接環境比較惡劣,現場溫度比較高,有毒有害氣體濃度也比較大,這個環境導致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我們想,能不能有一種智能化機器人在惡劣環境替代工人從事這些工作。』
研發智能機器人,能夠替代焊接工人工作,推動焊接產業數字轉型,解決企業的用工難,讓焊工遠離弧光輻射、有毒氣體、電焊煙塵和高溫高熱的作業環境,這就是陳照春當學徒工的目的。
作為科研人員,陳照春要做的就是在車間裡學會工人的焊接手藝,再把這些技術融入到機器人的系統當中。截至目前,陳照春帶領團隊研發出了地面巡查防爆機器人和高處探測爬壁機器人,用於特種設備的檢測。現在,他們正在研發用於鍋爐內壁焊接的特種機器人。
陳照春說,數字化時代,對於高技能人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是『數字工匠』,也就是既具有現代工業技術技能水平,又掌握智能化、網絡化技能,善於融合數字技能從而改造、提昇傳統產業的復合型技能人纔。

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大批的高技能人纔、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離不開他們在各自領域的深入鑽研、執著追求。今年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相關部門印發了《關於實施高技能領軍人纔培育計劃的通知》,提出從2024年到2026年,動員和依托社會各方面力量,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有關行業重點培育領軍人纔。越來越多的高技能人纔,將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