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鈺聽不懂海南話,但坐在一個放映瓊劇的小劇場裡,她專注地聽了30多分鍾。
5月2日,位於海口騎樓老街的海口非遺文化展示館,海南日報記者遇到了這位來自浙江的游客。作為一名『90後』戲劇工作者,許鈺對傳統戲曲情有獨鍾,她曾在一次戲劇活動上聽過瓊劇,這次來到瓊劇故鄉,熟悉的腔調、經典的旋律,再次撥動她的心弦。
展示館外,另一場流動著的非遺展覽正在同步進行。當天下午,『向海而歌·奇幻巡游季』『五一』假日海口旅游體驗活動在海口騎樓老街舉行,關公信俗、海口盅盤舞、海南八音、公仔戲等非遺技藝現場輪番上演,與觀眾花式互動。騎樓老街上,傳統民俗與潮流藝術的混搭,打破了文化的『次元壁』,為非遺添了一抹青春的亮色。
非遺只有『近人』,纔能更『迷人』,只有緊密地連接現代生活,纔能綻放更大的光彩。近年來,不少年輕的創業者在非遺的活化傳承中找到了新商機,讓非遺有了更平易近人的新表達。
『這款印著黎錦圖案的海南小西餅不錯,我們多帶幾罐回去。』在海口水巷口海邊寬寬伴手禮店,包裝上有著非遺元素的食品引起了游客李旭霖的注意。
海邊寬寬伴手禮店銷售員郭治江介紹,這款商品的包裝不僅在圖案上引用了黎錦圖騰,在樣式上也融入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紡』的特點,顧客在打開包裝時可以感受到經緯交織的織錦感。
一個包裝的巧思,為非遺與現代生活找到了接洽點。這樣的接洽點,不僅落腳在商品包裝上,在文旅融合中更是隨處可見。
假期裡,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八方游客來到這欣賞雨林風光,體驗海南非遺。
該景區依托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等10多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建成9個非遺主題展館,並打造《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實現非遺項目與演藝節目的互通互融。
在非遺主題展館無紡館前,黎錦非遺傳承人精湛的織錦技藝吸引了眾多游客,促進了非遺傳承與文旅產業的互利共贏。
近日,2023『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公示了30位提名候選人名單,來自五指山市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黎族服飾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孟麗位列其中,也是海南唯一提名的候選人。
這位『90後』黎家女孩在10年前回鄉創業,創造了自己的黎錦品牌,讓黎錦從博物館走向了生活。
『現在我身邊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到黎錦或其他的非遺相關行業中,一起來推動非遺的創新性發展。』陳孟麗說,如今海南非遺正煥發青春,不僅是商品形態的青春、人纔隊伍的青春,也是產業業態的青春、整體發展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