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與魂!在新時代,讓她更加璀璨奪目,我們義不容辭。
春光正好,誠邀您共赴一場文化之旅——觸摸文化古跡,感受歲月滄桑;探訪古老村落,追尋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與名家大家面對面,聆聽他們對文化傳承的真知灼見;走近非遺保護傳承人,感受那份薪火相傳的執著與熱愛。
『文化中國行』,用文化,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
光明日報記者李韻王笑妃蘇雁李健
近年來,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等文博景點一票難求,『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越來越熱;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舞劇《只此青綠》、電影《長安三萬裡》等傳統文化作品頻出爆款,風靡一時,引領風尚;『文博熱』『考古熱』『詩詞熱』持續昇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迸發,敬惜愛護文化遺產的社會氛圍越發濃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從『重視文物保護』,到『全面關注文物保護、傳承、利用』,再到『加強文物系統性保護和合理利用』,重視文物保護之心一脈相承,具體政策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今日之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深入人心,視野日漸擴大。僅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例,至2023年,全國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持續增長,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總量達26629處。去年起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將1911年以前的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全部納入普查和認定范圍,再次豐富了保護對象的類型。通過這次全國文物普查,將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目錄,全面掌握我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情況。
文化遺產保護不可只謀一域,當謀全局。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把『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作為文化建設重要任務,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提出『要著力構建保護體系,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構建大保護格局』。
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典型代表。如今,無論是漫步在拙政園、退思園、網師園,還是流連於滄浪亭、獅子林、耦園,感受古典園林的精致,賞一出園林版昆曲,看一看『園林外移』的小橋流水,讓人充分領略江南水鄉的雅致生活。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認為,要強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和自然遺產協同保護,整體保護文物本體和周邊環境。文物保護單位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周邊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乃至山水環境共根同蒂,連枝帶葉,血肉相連。
『欲致其高,必豐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
從歷史中走來的文化遺產,融入時代的朝氣,煥發蓬勃的生氣,增強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構建大保護格局,讓文化遺產滋養社會、惠及民眾。
(光明日報蘇州4月19日電)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20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