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復蘇的春季,一項項文藝盛事接連在香港舉辦:絢麗的城市夜景中,大型戶外藝術計劃『藝術@維港』在維港兩岸大放異彩;有『全球藝術市場風向標』之譽的巴塞爾藝術展,吸引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243家藝廊踴躍參展……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文化』成為香港發展的關鍵詞之一。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充分發揮『中西薈萃』的文化優勢,以中華文化為引領,加強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全方位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一直是連接中西的多元文化橋梁。』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近日舉辦的首屆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上表示,香港將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推出更多文藝盛事,展現香港的自由開放、多姿多彩、活力機遇,『我們纔剛剛開始,香港正在成為亞洲藝術、文化和活動之都的路上。』
展示中華優秀文化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近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免費向公眾開放,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用編鍾、瑟、笙等中華傳統樂器為觀眾演奏了《詩經·小雅·鹿鳴》等雅樂,博得陣陣掌聲。這是香港特區政府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策劃的首個『中國通史系列』展,許多香港市民借此更深刻地感知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全新特展『圓明園——清代皇家園居文化』正在展出,以新穎的策展手法展出逾190件珍貴文物,重現『萬園之園』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其中許多展品為首次在圓明園以外的地區展出。『此次展覽極具文化及歷史意義,期望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能通過此次展覽,加深對國家歷史和民族文化的認識。』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說。
中華文化始終是香港文化的『根』和『魂』,是香港最深厚的精神底蘊。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游局局長楊潤雄認為,香港加強弘揚中華文化,有助於增強香港市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培養愛國精神。據介紹,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成立後,每年將舉辦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專題展覽、超過50項推廣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活動。楊潤雄說,今年香港還將首次舉辦中華文化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等,讓市民游客更深入了解和感受中華文化。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雖然排了兩個多小時隊纔入場,但現場氛圍很好,絕對不虛此行。』首次在香港舉辦的國際潮流文化盛事『ComplexCon香港』近日落幕,吸引逾3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潮流愛好者入場,在深圳工作的羅女士便是其中之一。『這次活動包含時尚、藝術、音樂等元素,有100多個品牌參展,還有30多個表演藝術家或團隊以及200位創作者參與。』羅女士告訴記者,希望香港舉辦更多國際文化盛事,自己還會來參加。
作為亞洲國際都會,香港文藝活動豐富多彩,處處體現中外薈萃、古今交融的獨特優勢。正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展出的『梵高·樂印』展覽,將多幅梵高經典畫作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令觀眾沈浸式體驗中西文化的交融;剛剛舉辦的首屆香港國際莎劇節則以『國際文化交流』為主題,吸引來自羅馬尼亞、意大利、英國、澳大利亞等地的藝術家現場交流對話,呈現當代創新的莎士比亞戲劇演出……
不久前由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主辦的首屆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是香港歷來規模最大的國際文化峰會,為期3天的活動吸引逾2000名全球參與者。活動期間,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來自法國、日本、西班牙、英國、美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21家頂尖藝文機構簽署合作意向書,將開展巡回展覽、藏品分享、藝術品及文物修復、數碼化和科學研究等多方面合作。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表示,希望借此吸引更多人親身體驗香港充滿活力的文化藝術氛圍,更深入了解香港作為藝術、文化和創意產業交匯地的潛力。
激發藝文產業活力
一系列文藝盛事的舉辦,不僅給香港帶來了濃厚的文藝氣息,更激發了香港文藝產業活力,帶動了旅游、零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第二屆『香港流行文化節』正在舉辦,市民和游客在活動攤位中穿梭,拍照打卡、欣賞音樂,忙著探索和體驗。『開業不到3個小時收入已經超過4位數。』經營音樂唱片攤位的梁女士笑著說,現場市民游客人流暢旺,銷售情況很理想。
除了舉辦文藝盛事,香港特區政府還推出多項政策措施,助推香港流行文化煥發新活力。數據顯示,香港特區政府近來每年投放在文化藝術上的開支均超過50億港元。在首屆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上,李家超透露,特區政府今年已分別向『電影發展基金』和『創意智優計劃』注資約14億港元及29億港元,支持電影、藝術、設計和其他文化項目發展。
『電影作為香港文化的一塊金漆招牌,一直是特區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在近日舉辦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楊潤雄介紹,特區政府積極在內地及國際重要的電影節推廣香港電影及電影人纔,同時希望通過今年新推出的『開拓內地電影市場資助計劃』和『歐亞文化交流電影制作資助計劃』,幫助香港電影業界制作出更多能進入內地及國際市場的電影,致力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