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人民需要這樣的教育家②】 黃大年:做『大科學』 當『大先生』
2024-04-05 13:47:0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人民需要這樣的教育家②】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任爽

  黃大年吉林大學供圖

  夜,深了。在吉林大學地質宮樓前,路過的師生總會不由地抬頭,望向507辦公室的窗口。那扇窗,曾常年透出徹夜不滅的燈火;燈下,是一位靜靜伏案、潛心科研的學人。他的名字叫,黃大年。

  澄澈燈光,照亮了黃大年專注的面龐,照亮了他心中的科學蒼穹,也照亮了無數學子的夢想。

  2017年,這燈火,突然熄滅了!年僅58歲的黃大年走了,帶著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帶著祖國對他的深情呼喚……

  人們緬懷黃大年,因為,他的生命裡赫然刻印著8個大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黃大年,著名戰略科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放棄國外事業、投身祖國懷抱、勇攀科研高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1977年,廣西南寧青年黃大年脫穎而出,胸懷『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拏雲之志,考入原長春地質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系(現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東方風來滿眼春。1992年,黃大年作為公派留學生,赴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科學系攻讀博士,畢業後返回母校。不久,經單位同意,他再赴國外從事研究。十幾年打拼,黃大年在海外生活優越。2009年,黃大年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母校全職任教,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等待他的,是火熱的科研探索。

  2009年,作為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第九分項『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的首席科學家,黃大年以吉林大學為中心,組織全國優秀科研人員數百人,開啟了深部探測關鍵裝備攻關研究。

  2010年,『十二五』『863』計劃項目『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技術』醞釀實施,黃大年成為項目領軍人物。

  …………

  在他的感召下,人工智能專家王獻昌、汽車工程專家馬芳武、智慧海洋專家崔軍紅等多位海外學者加入吉林大學,黃大年開始擘畫一幅宏大的吉林大學交叉學部藍圖——實現深地、深海、深空等領域的交叉融合,以大學科支橕大科學,以大科學帶動大學科。

  這位戰略科學家無比清楚:發展大科學、建設大學科,最緊缺的就是人纔!而他傾盡心血,堅定地成為為後學登攀的擎燈者。

  那束燈火裡,有忘我奉獻的師者之愛。

  2013年,獲得保研機會的本科生喬中坤,忐忑地敲開黃大年辦公室的門。深入交流後,黃大年說:『歡迎加入我們團隊!跟我做科研很累很苦,但一定很值得!』

  入學沒多久,喬中坤便體會到了什麼叫『很累很苦』,『拼命黃郎』果然人如其名——

  他要求學生寫讀書報告,出差途中會在機場、車站、開會間隙逐頁批改,抽空還和學生視頻連線,談感受、挑不足、提建議。

  他會定時到教研室『查訪』,給學生講清技術的來龍去脈,邊講邊在紙上勾勾畫畫,那些靈動跳躍的數字、線條和公式,激發著學子的靈感。

  他注重實踐調研,帶著學生進工廠、訪企業、野外勘察,鼓勵學生到現實中找痛點、抓關鍵、研究真問題。

  2010年,黃大年擔任『李四光實驗班』班主任。這位24個本科生的『大家長』,想盡一切辦法在學生心裡埋下探索未知的種子。

  在生命最後時刻,黃大年放心不下的,還是他深愛的學生。

  黃大年紀念館裡,一張照片引人駐足:他盤坐在病床上,俯首為『李四光實驗班』學生王泰涵講題,埋著針管的手腫脹,仍握筆書寫。想起當時的情形,王泰涵紅了眼眶。他記得,那是2016年12月,老師病重住院的第二天,便把自己叫到醫院。『來!前幾天還剩兩道題沒給你講完,咱們繼續!』黃大年雖爽朗地笑著,但王泰涵已然感覺到,老師微微顫抖,不時喘著粗氣。

  『就在那之前幾天,老師剛出差回來就給我們答疑。我們都知道他身體很不好,6天前甚至暈倒在飛機上。等他講了兩道題,我勸他趕緊休息,這纔停下來和我約定時間,准備再講剩下的題目。』王泰涵說,『黃老師永遠不知疲倦,永遠熱誠溫暖。他就是我們心中的一束光、一顆星、一團火!』

  那束燈火裡,有啟智潤心的育人智慧。

  學生周文月剛讀研時,很迷茫。該選哪個研究方向,從哪裡著手,什麼辦法好用?

  黃大年看出她的懮慮:『你本科論文寫的是航磁補償相關內容吧?挺紮實!可以從這個角度切入試試。』在老師的引導下,周文月一步步摸索,逐步把研究方向聚焦在航空物探領域。

  得知她有出國深造的計劃,黃大年給她推薦國際期刊,鼓勵她參加國際會議,創造機會讓她與國外專家交流……

  『黃老師始終強調掌握國際前沿、打開學術眼界的重要性,不斷要求我們做「出得去、回得來」的科學家。』現在,周文月已從英國劍橋大學學成歸來,繼續在航空物探方向潛心鑽研。

  在黃大年眼中,每位學生都是一塊璞玉,教育必須因材施教、精心雕琢。有的學生喜歡編程,他就買來書,手把手教;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他就出錢資助,幫學生考取無人機駕駛證,為進一步研究創造條件……

  那束燈火裡,有師道相傳的赤誠匠心。

  如今已是吉林大學教授的馬國慶,無法忘懷黃大年第一次來聽自己講課的情景。『聽說黃老師要來,我心裡緊了一下:萬一露怯了怎麼辦?不過,我還是壯著膽子把課講了下來。』

  課後,黃大年找馬國慶深談,直言不諱地提出他授課的不足,還談了自己的經驗和想法。經過這一回,馬國慶記住了老師提醒的三個點:備好課,言行正,衣著莊重得體。

  多年後,學生這樣評價馬國慶講課:『您上課特有精神,講得也透徹!』他一笑:『你們沒聽過黃老師的課,那纔叫真正的好!』

  和馬國慶一樣,喬中坤也選擇了教育為志業。現在,他已是浙江工業大學的教師,也學著導師當年的樣子帶著學生開展調研、搭建場地、召開組會……

  2021年,喬中坤和團隊完成原子重力儀海上測量工作。那天,無垠的海面泛著粼粼波光,船頭的五星紅旗迎風舞動,他思緒飛揚,一股暖流湧上心頭,『當晚,我習慣性地給黃老師生前用的微信發送了一條信息,報上喜訊……』。

  今天,黃大年的同事和學生如一朵朵奔騰的浪花,攜著他未竟的事業,奮力投身於奔湧的洪流,匯聚成更加澎湃的浪濤。

  ——科研屢上新高峰。2022年,從黃大年手中接過的航空重力梯度儀研制項目順利通過評審,標志我國成為第二個掌握航空重力梯度儀核心技術的國家。

  ——團隊後繼有英纔。吉林大學專門設立『黃大年班』,更多的『明日之星』,正在這裡茁壯成長。18名博士、26名碩士、400餘名學科交叉團隊成員,為我國實施地球探測計劃凝智聚力。

  ——師者情懷廣傳揚。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同年7月,教育部啟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分兩批認定了401個教師團隊,覆蓋各學科門類和東中西各省份。

  今年1月8日,是黃大年離開七周年的日子。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紛紛來到507辦公室,獻上馨香花朵。

  淚眼蒙?中,那些情深意切的話語,又在耳畔響起:

  『你們要好好努力,咱們是在為國家做事情。』

  『等你們學成,再匯聚起來,就是未來中國科技的生力軍。』

  地質宮的『燈火』,會一直點亮,用灼灼動人的光芒,照亮更多學子的人生……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05日01版)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