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光明時評】善用傳統文化 打造育人『金課』
2024-03-29 10:12:4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光明時評】

  作者:劉水靜、胡欣欣(分別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臺上轉扇舞袖、揮棒耍槍,臺下座無虛席、歡呼不斷,日前,南昌大學『贛劇藝術鑒賞』課程的一段上課視頻火遍全網、引發熱議。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成為高校『頂流』,絕非個例。近年來,天津大學的『泥人張百年技藝傳承與經營實踐』廣受學生好評,山東大學的『中華文化體驗與傳播』被學生譽為『最棒選修課』,廈門大學的『國劇賞析』堂堂爆滿……越來越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走進高校課堂,成為備受青年學生追捧、喜愛的『寶藏』課程。

  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叫座』又『叫好』,見證了傳統文化與青春力量的雙向奔赴。許多當代青年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粉絲』,他們青睞漢服唐裝,追逐非遺文創,流連古跡名勝,體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傾心認同。高校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既能有效滿足青年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能幫助青年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浸潤下修身養性、成長成纔。同時,優秀傳統文化自身也在大學校園裡找到了新一代的繼承者和弘揚者,並為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添動力活力。這場傳統文化與當代青年的『破圈』相遇,為我們更好打造優秀傳統文化育人『金課』帶來不少啟示。

  精煉優質內容是根本前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而高校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往往學分有限、學時緊張,從豐富博大的優秀傳統文化『富礦』中甄選和提煉出優質教學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教師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兩個結合』的科學方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著重提煉展示中華民族獨有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著重生動講授中華文明內蘊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教育引導學生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分布地域廣、傳承形式多,各地區各領域都保留著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育人內容,這對高校依托專業優勢打造傳統文化拿手課、就地取用資源打造傳統文化特色課、引入他山之石打造傳統文化新鮮課等,既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便利。

  創新教學形式是重要條件。優秀傳統文化生成於歷史之中,掩映於古籍之內,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和教學方法,是增強課程吸引力感染力的必要之舉。當前,有的高校引導學生身體力行,沈浸式體驗傳統曲藝書畫創作之美;有的高校以現代技術賦能課堂學習,引導學生在『時空穿梭』中感悟厚重歷史;教育部每年舉辦的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活動更是鼓勵支持青年學生走出課堂,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學思踐悟優秀傳統文化。這些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既帶給青年學生新奇的文化體驗,也賦予了傳統文化鮮活的時代表達,讓原本凝結於古人生活中的豐富智慧躍動於時代青年的日用之間,充分激發了青年學生學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

  強化價值引領是最終目標。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只有引發思想共鳴、實現價值引領的傳統文化課程,纔是真正能夠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優質『金課』。青年學生之所以擁抱和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於優美靈動的東方神韻為他們呈現了一場場藝術盛宴,更在於其所蘊含的向上向善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價值追求激起了當代青年的心靈共振。正如在中國古代建築鑒賞類課堂上,同學們常常既驚嘆於精美絕倫的傳統雕刻技藝,又深深感動於古代匠人身上的探索精神和專注氣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旨趣和人文精神在其中歷經千年仍熠熠生輝。這啟示我們,打造傳統文化育人『金課』,引導青年學生深刻感悟並自覺內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內核,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勇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始終是最重要的。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欄】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專欄】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